海曙区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821年(唐长庆元年),海曙区始建。
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重建海曙楼而名区。
821年以后历为州、路、府和鄞县县治。
清代一度驻为宁绍台道。
1949年11月,海曙、镇明两区公所。
1951年5月,设立海曙、镇明两区人民政府。
1984年3月,海曙、镇明两区合并,成立新海曙区。
1994年,区辖5个街道、1个镇、1个乡。
1996年8月23日,设立白云街道。1996年底,区辖6街道、1镇、1乡。
2001年底,辖6个街道、1个镇、1个乡。下设居委会69个,行政村16个。
2002年1月7日,浙江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海曙区撤段塘镇、西郊乡,分别建立街道。西郊街道更名为望春街道。
2002年1月,海曙区西郊乡、段塘镇建制撤销,分别更名为望春街道和段塘街道。至此海曙区乡镇建制消失,全区共辖8个街道。
2002年,海曙区辖8个街道,66个社区、16个行政村:灵塔街道、月湖街道、鼓楼街道、南门街道、西门街道、白云街道、段塘街道、望春街道。
2003年9月29日,宁波市政府办公厅 批复同意海曙区灵塔街道更名为江厦街道。至2003年底,海曙区辖8个街道,下设居委会63个、行政村16个。全区面积28.7平方千米,年末总人口29.2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7.84万。区人民政府驻灵桥路229号。
截至2004年12月,海曙区面积29.44平方千米,人口32.39万,辖8个街道,65个社区、14个行政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海曙区辖8个街道,72个社区:月湖街道、南门街道、江厦街道、鼓楼街道、西门街道、白云街道、段塘街道、望春街道。
2007年底,海曙区辖8个街道、74个社区。
2013年末,海曙区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76个居民委员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06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县治为今奉化市西坞街道白杜村)、鄮(县治为今鄞州区五乡镇同岙村)、句章(县治为今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三县,唐时称明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迁至三江口(今海曙区),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称句章城,县治置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治于三江口;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称鄮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镇海、定海、象山等5县,州治鄞县,属浙江东道。
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市中心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旧址相传在今天西门口筱墙巷一带。
五代十国属于吴越国。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称明州奉国军,属于两浙路。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属于两浙东路。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为庆元府,属于两浙东路。
元朝至开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称庆元路。
元朝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属于江浙行省。
明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中国沿海地区海禁,唯独明州对外开放。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
民国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属于浙江省。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为宁波专署驻地。
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内河城市向海港城市演变,并形成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相对独立的滨海临江发展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被列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审核,成为计划单列市。
1984年,宁波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8年3月批准为有制订地方性法规权限的较大的市。
1994年宁波被确定为副省级市。
2015年11月1日宁波当选2016“东亚文化之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