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明天上午要交}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用部门法的有关知识说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在哪一年第一二三产业发生重大变革【分析、说明】

感谢大侠相助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30年来,我国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中,1979-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图1:1978-200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调整,70%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7年的40.8%,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7.3%上升至26.8%,上升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2.2%上升至32.4%,上升了20.2个百分点。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最鲜明的特征。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了14.4倍,占GDP的比重由5.0%上升至5.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了12.6倍,占GDP的比重由6.6%上升至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了30.2倍,占GDP的比重由1.2%上升至2.3%。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1979-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30倍,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上升为4.4%,提高了2.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2.8倍,所占比重由2.2%上升为4.8%,提高了2.6个百分点。国际旅游收入由2.6亿美元增加到419.2亿美元,增长了160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6.1亿人次和7770.6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4.8倍和44.7倍。
二、农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农民无权决定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农业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以粮为纲”的状况。随着中央方针政策的调整,由“以粮为纲”转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农民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种植业由1978年的80%下降为2007年的50.4%,下降了29.6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3.4%、15%和1.6%变为2007年的3.8%、33.0%和9.1%,分别提高了0.4、18和7.5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棉、油、糖、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1979至2007年,棉花产量增长2.5倍,油料产量增长3.9倍,糖料产量增长4.1倍,水果产量增长26.6倍。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新疆棉花产业带。2007年,棉花、小麦、大豆、油菜籽、玉米产量前5位的省区①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75.9%、73.2%、69.8%、63.7%、52.9%,分别比1981年提高18.0、17.3、11.4、3.7和4.1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专业乡、专业村,有效地提高了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7万个,带动农户9511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8.4%。

三、工业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基本实现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
纺织机械行业的自动化技术有较明显的提高,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能源生产技术明显升级。1978年国内生产的火电机组,以5万千瓦和10万千瓦为主,大体相当国外50年代水平。目前小火电机组基本被淘汰,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完全被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所取代。钢铁行业落后的平炉炼钢工艺已全部淘汰,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高炉、大型转炉、现代化连轧机组等相继建成投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的6.2%提高了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重大技术装备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4万立方米等级大型空分设备、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成套装置等关键设备全部实现自主化。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虚拟轴机床等一批国产高档技术装备逐步进入市场。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发展的大局和趋势,我国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着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共有企业21517家,增加值1162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分别比1995年提高3和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从2000年的3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478.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91.4%,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1.5%提高到28.6%。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逐步进入一个由大变强的历史性阶段
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1978年,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构成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24.0%,工业总产值中占77.63%;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数量占76.0%,工业总产值占22.37%。随着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逐步从制造业、纺织业等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被关闭,公有制企业面多量广、过于分散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在工业经济中的数量和产值比重均明显下降。2007年,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6.1%,工业总产值占29.5%;集体企业数量占3.9%,工业总产值占2.5%。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8-10/29/content_16684036.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4
1.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协调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换。为了克服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现象,必须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对那些市场已经饱和、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减少、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进步缓慢、创新乏力的产业,要果断地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短线产业、瓶颈产业、新兴产业的扩张和发展,长线产业、传统产业、衰退产业的收缩、改造或消亡;另一方面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对新兴产业、基础产业、瓶颈产业、短线产业的支持和扶植,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和必要的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业比例关系趋于协调,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加快科技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我们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重视技术引进。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直接引进这些技术,以迅速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第二,加强技术突破和原创。在技术引进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累经验和资本,进而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资,取得技术突破和原创,实现产业技术上的领先和超越。第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使企业走上以技术进步为中心、利用全球资源、在国际竞争中自主发展的轨道。

3.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首先,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定各自的特色产业。作为特色产业或特色产业群落,必须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其次,特色产业应能上规模、上水平,能做强做大,形成竞争优势,强化产业特色。再次,选择和发展特色产业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各地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应重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一项产业的发展虽然增加了经济资本,却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该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产业即使再有特色,也是不可取的。最后,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概念,而且要素禀赋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选择和发展特色产业时应避免“比较利益陷阱”,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适时实现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

4.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生存意识、生命健康意识上升到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把绿色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地位,其次,要建立健全绿色产业发展政策,即一方面通过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植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引导传统过剩性产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力度,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再次,要树立清洁生产观念。第四,要积极推行绿色管理。
第2个回答  2009-05-03
这也未免太临时抱佛脚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