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查古代图书目录?

可以查一些什么书?或者你知道都有哪些古代目录学方面的书吗?

刘向编的《别录》是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他死后,刘歆子承父业编辑《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分类法。
东汉的班固十分赞赏刘向目录思想,在《七略》基础上编著《汉书 艺文志》,开创史志目录的先例。
魏晋南北朝时,荀勖依刘向《别录》整理宫中图书,编著《中经新簿》,开创了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和史部在目录分类体系中的独立设置。
到南宋时,郑樵对目录学又有新的发展,他的学术思想为“会通”,“求是”和“创新”,其目录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通志》的《校仇略》,《艺文略》,《图谱略》中,提出“欲明书者,在于明类例”,形成详明图书类例。
清代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体例、提要撰写、文献考订方面有独特成就,在文献分类方面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后来的目录学以颇大影响,为今人查考古代文献提供方便,一些学者把阅读该书视为读书治学的门径。章学诚是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是“道不离器”,学术观点是“六经皆史”,他的《校仇通义》是目录学理论专著。章学诚继承和发扬刘向、刘歆、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高度概括中国古典目录学的精华,他提出撰写类叙和提要、编制索引、采用互著和别裁等方法,提高目录学的价值,推动了目录学的理论研究。

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目录学的影响,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图书分类体系,对所译西学书分类、编目,以崭新的近代学科类别作分类标准,打破传统著录法,在分类方面:分西学、西政、杂类三大类,打破“四分法”永制,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图书的雏型,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在中国近代目录学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目录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当属姚名达,他提倡主题目录,精撰解题,排架目录与寻书目录分开,前者按分类,后者按主题。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批评现代目录学效西方之法,而把中国古代的目录学优点丢失,主张中西兼容,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创发展中国目录学。余嘉锡在其《目录学发微》中发展了章学诚的观点,认为在目录体例中,篇目、小序、叙录等都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录必须具备这些内容,才能发挥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杜定友等受国际影响,具有目录学的纲纪群籍,薄属甲乙之学,注重目录学的检索思想。中国现代早期目录学主要是对国外目录学的学习及中国古代目录学思想总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3
1、古代文献分类法。特点:目录与分类法是一体的,实际收藏了哪些文献,就设立哪些类目。
(1)、我国最早的文献分类法,据有史可查的是《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后东汉班固根据《七略》整理成《汉书艺文志》。
(2)、西晋秘书监荀勖,依照《七略》的方法整理藏书,编成《中经新簿》把书分成甲(六艺、小学)、乙(诸子、兵书、术数)、丙(史)、丁(诗赋)四部分,这是我国文献“四分法”之始。
(3)、唐朝魏征等采用“四部” (经、史、子、集)编《隋书经籍志》,这样由唐至清就采用四部分类法了。
2、近代文献分类法:一切都以“洋”为标准。
(1)、王云五编的《中外国书统一分类法》
(2)、皮高品编的《中国十进分类法》
(3)、杜定友编的《世界图书分类法》
(4)、刘国钧编的《中国图书分类法》
特点:
(1)、均受《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影响。
(2)、把分类法从文献目录中抽象概括出来,单独成书,使分类法更加社会化、规范化。
(3)、冲破了四部分类法的束缚,建立了以近代科学分类体系为基础的分类体系。
(4)、以学科内容为主要分类标准,同时又考虑到文献的形式体裁及其他因素。
第2个回答  2015-11-01
  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
  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
  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正史”中的“艺文志”,现存共有七种。
  ①《汉书·艺文志》
  ②《隋书·经籍志》
  ③《旧唐书·经籍志》
  ④《新唐书·艺文志》
  ⑤《宋史·艺文志》
  ⑥《明史·艺文志》
  ⑦《清史稿·艺文志》
  “正史”以外史书中的“艺文志”,现存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两种。
  ①《通志》中的“艺文略”
  宋代郑樵撰《通志》二百卷,是一部通代纪传体史书,在本纪、列传以外,书中的“二十略”向为历代学者所推重,“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不仅是著录文献资料的目录,还提出了许多目录学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对推动目录学的发展,贡献很大。
  ②《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
  元代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其中有“经籍考”七十六卷。“经籍考”根据宋代公私目录编成,辑录各家解题或序跋原文甚多,富有资料价值。
  2.官修目录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收藏的书籍进行整理后所编的书目,即国家图书目录。从西汉刘向父子编纂《别录》、《七略》开始,历代官修目录甚多,惟此类目录多已佚,现存有以下数种。
  ①宋代《崇文总目》
  ②明代杨士奇等撰《文渊阁书目》
  ③明代张萱等撰《内阁藏书目录》八卷
  ④清代《天禄琳琅书目》十卷,《后编》二十卷
  ⑤清代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
  乾隆时编纂《四库全书》,汇各书“提要”编成总目,共二百卷,著录群书几万种以上。各部类撰有总序、小序,各书撰有提要,不仅反映了当时全国范围内藏书的基本情况,也概括性地总结了十八世纪以前的学术发展。
  3.私家目录
  私家目录是由私人编纂的目录著作,形式不一,内容比较广泛。隋、唐以降,私人藏书者日多,宋代雕板印刷大为盛行,书籍数量激增,私人藏书者众,私家目录相继出现。明清出版事业日益发展,私家藏书亦远超前代,私人纂辑目录层出不穷,内容、体制多样。
  ①著录私家藏书的目录著作
  宋代 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
  尤 袤撰《遂初堂书目》
  明代 高 儒撰《百川书志》
  祁承曗藏《澹生堂书目》
  徐 渤撰《红雨楼书目》
  赵琦美撰《脉望馆书目》
  清代 钱谦益藏《绛云楼书目》
  钱 曾撰《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
  毛 扆撰《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徐乾学藏《传是楼书目》
  孙星衍撰《孙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
  张金吾撰《爱月精庐藏书志》
  ②以个人力量编辑一代目录,实与史志目录相等。
  明焦 竑撰《国史经籍志》
  清黄虞稷撰《千顷堂书目》
  黄氏此书,立意在收集有明一代文献,故凡宋代以前所录古籍,俱从略,仅于每类之末,附录宋末及辽、金、元三代简目,于明代撰述则据所见所藏备载之。
  ③指导初学的目录
  清张之洞撰《书目答问》
  此书为适应初学者需要,按类分别介绍重点著作,便于熟悉书籍概祝。
  三、图书分类目录和古籍分类的沿革
  整理图书必经分类编排,方能按学术门类探求所需之书。
  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谓“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正是图书分类的目的。历代的目录学家对图书分类皆有着重研究,从而各有不同的分类体系,反映在各代公私目录中,成为目录学发展的推动力量。
  古籍分类,以大部类而论,“七分法”与“四分法”为两大主流;不过同为“七分法”或“四分法”,其各部类下所属类目,又互有繁简出入,归属不同。《隋书·经籍志》以后,“四分法”已有一统之势,而各代书目不依四分为类者,时有出现。
  1.《七略》汉刘歆撰
  原书虽失传,因《汉书·艺文志》依据《七略》编成,其分类体系可于《汉志》见之。据《汉志》,《七略》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列在首,是全书总目,名虽为七,实际分为六部。
  2.《中经新簿》晋荀勗(xù)撰
  荀勗沿袭魏郑默所撰《中经》而编的“新簿”,分目录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书、术数;丙部记史记、旧事、杂事等;丁部为诗赋、图赞、汲冢书;四部之外,附佛经一部。
  3.东晋李充整理秘阁之书,也分为四部。
  4.《七志》刘宋王俭撰
  王俭撰《七志》,仿《七略》体裁,分为经典志,记六艺、小学、史记等,诸子志记古今诸子,文翰志记诗赋,军书志记兵书,阴阳志记阴阳图纬,术艺志记方技,图谱志记地域及图书。
  5.《七录》梁阮孝绪撰
  分为内外篇,以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合为内篇,佛法录、仙道录为外篇。
  6,《七林》隋许善心撰
  7.《隋书·经籍志》
  “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之一。《隋志》采用四部分类法,首先以经、 史、子、集定部类之名,前此以四部分类者,只称甲、乙、丙、丁,自《隋志》始有部类之名。《隋志》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又附道经、佛经二部,不列四部之内.《隋志》出,四部分类体系大备,且《隋志》著录了东汉以下大量文献,治文史者可藉以考见学术源流,古籍存佚,以及鉴别真伪,故向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8.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
  《总目》特点在于使四部分类更趋完善。四部各有总序,每类又有小序,各书俱有提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目录体制。
第3个回答  2009-05-16
比如说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可以查询《四库全书》中有哪些书,在哪个部,在第几卷
第4个回答  2018-09-10
怎样进展你的前程 进口译本,美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