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

如题所述

(一)

如今的年味怎么越来越淡?

  
  “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过年越来越不象过年了”。每到过年前后,总可以听到这样的感叹。大都市的男女就不用说了,城市里大小区,小小区,大多是平时连对门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平日串门和春节去拜年了!我去年下半年灾市里买了房,很早就兴冲冲扬言要在新房过年,可结果从进入腊月到腊月二十九了,也没有任何人来造访,也想不起一个合适的拜访对象,小区里更是冷冷清清,我顿时觉得兴味索然,在二十九的下午还是灰溜溜地跑回农村老家去了。然而,乡下的过年就趣味盎然、古风浩荡了么?答案只恐怕仍然是失望。只不过是一大家能够围坐一起迟钝团年饭。
  现在的农村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本来很多都会回来过春节的,没曾想今年的一场大雪灾挡住了他们回家的路,农村就更显得冷冷清清。
  “过年”之所以被中国人视为第一节日,恐怕更多在于那种虔诚的相互拜望,称为“拜年”、“喊年”。在我的童年印象中,即便再不拘礼节的人到了那一天,也必定要穿戴整齐,挨家挨户去道贺请安,相互鞠躬作揖,口里连称“恭喜恭喜”、“恭贺新禧”。即便再远的亲朋,也必定要在元宵节之前赶来团聚。孩童追逐嬉戏,燃放鞭炮;大人把盏推杯,闲话桑麻;红烛高照,对联映辉;户户但听妇孺笑,家家扶得醉人归。连空气中都洋溢着喜庆与祥和。这些就是记忆中让人留恋的“年味儿”了。
  如今,交通更方便了,即便远隔千里,都可以在一天之内赶回;通讯更便利了,即便人在太空,也可以相互通话。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却似乎更遥远了。“拜年”的方式要么简化为手机上一条群发的短信,要么物化为具体金额的红包。要想听到一声纯粹的、不包含任何利益诉求、只表示人类友爱与祝福的“恭贺新禧”,已经越来越难得,越来越稀罕。一些人即便群发短信的时候,也要对着电话本斟酌再三,看这个人是不是值得自己浪费这一毛钱,将来有没有可能找他办事。至于“压岁钱”、“挂挂钱”的接收与送出,更要经过一番利益亲疏的公式演算,浓缩着生存智慧和现实谋略。也正因此,过年难免变成各行各业的公关总会演。
  在这样的“公关”中,“我家的闺女没花戴”倒也罢了,还要硬着头皮给“人家的闺女”送花戴。“压岁钱”、“挂挂钱”这些原本代表长者爱意,曾经温暖过多少孩童的记忆,在日益物质化的今天,也变成了某种手段和工具。我听我的朋友讲,说有一个贪官的儿子灾学校成绩很差,但他扬言:“李小毛当班长有什么神气,张三妹考第一又怎么样?他们的老爸哪个没给我送红包啊,还生怕我不接他们的!”你看,灾孩子小小的心灵里,已经懂得红包背后的人世沧桑,又哪里会有“年味”的温馨?
  即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亲朋好友,没说上三两句话,恐怕也是急急上了牌桌。与平时比起来,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下麻将扑克的玩伴而已。我就曾经见过从天南海北赶回来“陪父母过年”的五兄妹,围着两张麻将桌打得天昏地暗,只可怜他们头发斑白的父母脚不点灰地张罗一日三餐,还要给他们准备消夜和照料小孩。
  过年,其质朴的意义也许仅存于打工仔打工妹回家见到父母的时刻,因为唯有过年才能给他们一次离开机器和工地靠近母爱和温情的机会,让他们从遥远的电话那头回到父母的膝下。尽管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得不忍受数百上千公里的辗转、车站的拥挤与嘈杂、超载的危险与惊恐,还有高得离谱的黑价票和附加费。因此,每次看到专家和官员出来建议民工“春运分流”的时候,我总是不能平静。因为在我看来,那些给交通增加压力的“固执”民工,事实上正是在承载我们这个民族最为质朴的温情表达,维系着我们这个节日最后的“年味”。
  记忆中“年味”浓郁的过年,正成为愈行愈远的一道风景,象传说一样遥远而古旧。

(二)
又是一个新春佳节,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长舒一口气。很多人谈起自己过年的感受时不是兴奋,而是怅惘,现在不缺吃不缺穿,春节一些娱乐项目也没什么好玩儿的,感觉过年越来越没味道了。

  就全国来看,认为过年没“味道”的已大有人在。在以往到了腊月下旬就算进入年了,到处一派过大年的景象。“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来扫房,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吃饺子”。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家家挂灯笼贴春联。正月初一开始拜年,还没拜完年,村里就开始闹红火,邀请远近的秧歌队、高跷队、狮子队、旱船队等挨村进行表演。一直闹到元宵节,又是燃烟花,又是放爆竹。那年头,过年那个热闹啊,那真是年味十足!按理说,现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年味应该越来越浓才是,可许多人却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

  “年味”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认为这不是个什么坏事,这是时代进步的使然。传统春节主要表现在吃、穿、娱乐上,实际上就是人们攒足了劲,攒够了钱,等到春节来临痛痛快快的玩乐一场,然后好开始新的一年。人们之所以觉得过去的“年味”浓,是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不丰富的结果;同时,也有一种怀旧心理的作祟。而今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不论在精神还是物质财富都丰富了以后,反而对在新年里吃喝娱乐失去了热情,这是很正常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文明过节的一种体现。

  民以食为天,吃是传统新年的重头戏。往年物质不丰的时候,平时人们难得吃一回鱼啊肉啊,只有到逢年过节时才敢“奢侈”一回。“羊肉饺子就大蒜”还得等到大年夜才能享用,还怕撑坏了肚皮。现在,平里平常几乎家家都不缺这些,基本上是想早吃就早吃,想晚吃就晚吃,根本无需等到过年这一天来犒劳自己。有不少人还吃腻了大鱼大肉,反过来想吃一点粗粮杂面。吃,对于国人来说已不是个什么问题了,所以攒足劲等到过年来大快朵颐的想法,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荡然无存了。

  人靠衣裳马靠鞍,说完了吃再说穿。往年人们省吃俭用,到过年才舍得弄一身新衣服。《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也仅仅是到过年才舍得扯上二尺红头绳给喜儿扎上。如今人们早不这样了,现在的人们穿衣服已不讲究暖和不暖和,而是讲究牌子、款式、质地、色彩搭配……基本上是流行什么穿什么,只要看得上眼,随时随地都可以买来穿上。跟过去相比,可谓天天穿得赛过年。现在过年了,人们倒乐意穿得随意、休闲,这样也不使自己显得过于拘谨,好衣服过年穿的观念也有些不合时宜了。

  吃穿说过再说玩乐。往年过年一种重要玩意儿———爆竹,因其不安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摒弃,光这一下子就少了许多动静,使“年味”寡淡了许多。其实,这样未尝不好,这样还是文明过年的一种体现。以往过年的主要活动是舞狮子、耍旱船、扭秧歌等,偶尔来场电影就算是高级享受了。现在,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安于在家看电视、上网,这里面的名堂多着呢,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网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谁愿意筒着袖子站在街头的冷风里看杂耍呢?以往的年大多追求喜庆浓郁,现在人们更崇尚闲适恬淡,趁过年休整一下,尔后还要像拧了劲的发条一样去工作,年所以也就过得清淡了许多。

  “年味”越来越淡表现在许多方面,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体现,也从另一方面启示我们,传统过年观念的确应该与时俱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2
1、人们变的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了,所以年也就复杂了,所以年味就被冲淡了;
2、现在做什么都要向钱看了,就连感情都用钱来衡量,何怪乎年味无味;
3、一到过年就要想着“送礼”“请客”,“利”“权”如此之重,年味变淡也想当然了;
4、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短短的7天假期,如何够用?年的来去匆匆,根本忙不过来,如何能细细品味“年”的气息;
5、一年里每一天的吃喝穿用都如此相同,又如何凸显年的不同,物质生活的提高也消减了年味的与众不同;
6、新思潮,新流向,新时尚,当传统被慢慢的隐去的时候,传统的年又如何的不被淡化了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