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

倡导学以致用的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战国〕荀子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汉〕刘向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汉〕扬雄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
——〔汉〕戴德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孔子家语》
△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
——《后汉书》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
——〔唐〕魏征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
——〔宋〕司马光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颐
△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宋〕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知,譬则目也;行,譬则趾也。
——〔宋〕杨万里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朱熹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
△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宋〕朱熹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宋〕刘过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
——〔宋〕杨时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
——〔宋〕杨时
△知有浅深,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
——〔宋〕杨时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宋〕吕祖谦
△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
——〔宋〕胡宏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
——〔宋〕文天祥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明〕王守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明〕王守仁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世人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明〕李贽
△“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
——〔明〕胡居仁
△学要来身上做。
——〔明〕胡居仁
△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
——〔明〕胡居仁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识;调难调之人,可以练性,学在其中矣。
——〔明〕徐祯稷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
——〔明〕谢榛
△善学者志在乎圣人,而行无忽乎卑近。
——〔清〕黄宗羲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
△才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清〕王夫之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
——〔清〕唐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
△近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若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
——〔清〕章学诚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沽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清〕魏源
△心中惺觉,口中讲说,纸上敷衍,不由身习,皆无用。
——〔清〕颜元
△圣贤为学,虽不废书,实不专在于书。
——〔清〕王懋竑
△为学之功,要在应事接物处见,若但虚讲道理,而于情事茫然,学问便成无用事。
——〔清〕申居郧
△能读不能行,所谓两足书橱。
——〔清〕申居郧
△能读弗能行,蠹枯成敝纸。
——〔清〕刘岩
△学者读书穷理,须有实见;然后验于身上,体而行之;不然,无异买椟还珠也。
——〔清〕张伯行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清〕顾东桥
△若泛观天下之理,而不知善处事物,完于实际何补?
——《格言联璧》
△人之学问,非仅读书,尤宜阅世。盖读书者,阅古人之世,阅世者,即读今人之书,事本相需,不可废一。
——严复
△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
——徐特立
△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斗争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2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见《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看也是正确的。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儒效》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学以致用名言
见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这两句大意是:治学所宝贵的在于付之实行,而不在于仅知道道理。此名句反映正统的儒家思想。这里所说的“不贵于知之”,并不是说“知”不如“行”重要,贵行而贱知,而是说“知”与“行”相比,应该更注意培养“行”(实践)的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付诸实践,如果学习了许多知识却一点不会运用,那么,这种“知”再多也不值得珍贵。这种强调学以致用的观点应该说是正确的。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答孔文仲司户书》
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这几句大意是:学习不一定追求广博,关键的是所学的东西应当有实用价值;做官不一定追求显贵,关键的是所仕之职应当受之无愧。作者这几句话强调学以致用,官须称职,做到知与行统一,名与实相符。所以,~下面接着说:“学而无用,涂车刍灵也;仕而有愧,鹤轩虎冠也。”意思是: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就像送葬用的泥车草人一样,空好看而已;做官尸位素餐,受之有愧,无异于乘轩车的鹤,戴冠冕的虎,滥厕禄位罢了。这种学、仕观,现在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南宋学者 罗大经 《鹤林玉露》
第2个回答  2017-11-05
你好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缉互光就叱脚癸协含茅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战国〕荀子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汉〕刘向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汉〕扬雄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
——〔汉〕戴德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孔子家语》
△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
——《后汉书》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
——〔唐〕魏征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
——〔宋〕司马光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颐
△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宋〕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知,譬则目也;行,譬则趾也。
——〔宋〕杨万里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朱熹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
△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宋〕朱熹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宋〕刘过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
——〔宋〕杨时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
——〔宋〕杨时
△知有浅深,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
——〔宋〕杨时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宋〕吕祖谦
△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
——〔宋〕胡宏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
——〔宋〕文天祥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明〕王守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明〕王守仁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世人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明〕李贽
△“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
——〔明〕胡居仁
△学要来身上做。
——〔明〕胡居仁
△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
——〔明〕胡居仁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识;调难调之人,可以练性,学在其中矣。
——〔明〕徐祯稷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
——〔明〕谢榛
△善学者志在乎圣人,而行无忽乎卑近。
——〔清〕黄宗羲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
△才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清〕王夫之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
——〔清〕唐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
请采纳,谢谢
第3个回答  2017-09-08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5、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0、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1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6、吃一堑,长一智。
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8、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1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2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2、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24、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5、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6、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8、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0、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3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3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7、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3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39、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4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27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