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

如题所述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好好学习历史不仅仅为了考试,还为了提升我们的整体素质。下面介绍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仅供参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

“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中学和西学之争并没有停止,当时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学术界几乎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这跟最早冯桂芬提出的“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是为西学占一点地盘,而不是让中学独占的目的完全不同。

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机“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中学和西学都有各自的“体用”,抛却西学的“体”而单纯移植其“用”,其结果必然是“西用”的发展导致对“中体”的挑战,而矛盾最终如何解决也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历史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中得到发展。资本主义教育也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里得到发展。洋务派的教育活动没有也不可能挽救清王朝的最后崩溃,反而在客观上为传播资本主义新学创造了些条件,造就了一批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洋务派的教育活动所起的实际历史作用是使中国的封建主义教育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的进程加快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