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行政区划是谣言吗?对网络谣言该如何处理”

如题所述

近年来,行政区划谣言不时出来“作妖”,它们以权威官方、独家首发为“卖点”,利用言之凿凿的推理论据、XX政府红头文件等极具迷惑性的信息,让不少网民信以为真。中国互联网联合平台对这类谣言进行梳理,看看这些行政区划谣言是怎么传的!

行政区划谣言高频热词云图

第五直辖市新鲜出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一则“西安将被提升为直辖市”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其并非个例,2019年10月,一则“大庆将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副省级直辖市”的消息在网络流传甚广。2019年6月,“宁波将成为我国第五个直辖市”的谣言也在网上赚足了眼球。而早在2018年11月,网络就曾疯传“深圳将升为直辖市”。相信不少人对这类“惊爆”消息并不陌生,然而事实真相往往“惊”多于“喜”。后经证实,“西安、大庆、宁波、深圳将成为直辖市”相关传言毫无事实根据!

网传谣言截图


在直辖市谣言中,当属“深圳升为直辖市”谣言范本最为典型。追根溯源,该说法源于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政协委员提出“将深圳设为直辖市,并以香港、深圳为核心建立大珠三角的超级国际大都会”。自此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深圳升为直辖市”的消息就死灰复燃,甚至有消息称“深圳直辖合并惠州”“深圳直辖,我国重新划分行政区划”等等。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这些城市,厦门、武汉、南京、青岛、大连、杭州等城市也都曾被谣传将成为我国第五个直辖市。
分析发现,该类谣言往往煞有介事地声称“民间呼声较高的XX、XX、XX等城市已遭淘汰”“相关申报资料已递交至国家有关部门”,让网民一不小心做了谣言的“搬运工”,实为营销号以谎言骗取阅读量和转发量,从中牟利。
说好的撤市(县)合并呢?当真你就输了!
2019年11月,一则“重磅:大局已定,撤销河北省”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引起不小的波澜。经查询河北省人民政府官网,并无相关信息。2019年3月、2017年12月,网络两次热传“2020年四川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消息,两次谣传内容竟只字未改。2018年11月,内蒙古和辽宁分别传出将调整行政区划的消息,甚至传出所谓“拟撤县设市(区)名单”和“XX省人民政府文件”。近年来,这样的案例确实不少,但最终都被相关部门强力辟谣,证实其为假消息。

网传谣言截图


事实上,破解该类谣言并非难事。
此类谣言或伪造、冒用某政府部门之名,或假称依据某个官方文件,伪装权威来源;有的则是断章取义,曲解政策。仔细辨别不难发现,其中有的“区划调整”范围过大,涉及到XX市(县)所有城区;有的“区划调整”则过于详尽,细化到XX乡XX镇。造谣目的依然是利益驱动,高价卖房谋暴利者有之,哗众取宠博眼球者有之。
查证发现,该类“撤市(县)合并”谣言年年传,岁末年初尤其多;全国各地传,囊括了全国绝大部分区域。为了增加可信度,增加细节、更换数字是其惯用伎俩。有的加上“将建高铁选址投票”“落户”“房价上涨”等信息,有的将“5区3市2县”换为“7区3市4县”,这样一来,不明就里的网民在未经求证的情况下难免“中招”。
别瞎编!行政区划调整有严格的审批程序
2018年11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行政区划管理条例》,条例明确了行政区划变更的权限和相关程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需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民政部门报送本行政区域行政区划变更的信息。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自治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需经国务院审批。行政区划变更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社会公告。
可见,行政区划调整有着严格的制度规范和审批程序,不可能随意发布大量“设立直辖市”或“撤市(县)合并”的相关信息。在此提醒广大网民,请从相关部门官方渠道获取有关行政区划变更信息,勿轻信和转发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以免被“有心人”利用,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突发重大事件中如何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治理网络谣言的能力也应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能力之一。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特点

(一)主流媒体容易发声迟缓,信息不对称,不能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而滋生谣言。社交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今已经不是媒体不报道,人们关注的东西就不存在的时代了。主流媒体往往容易发送信息滞后,公众很难依靠个人能力判断信息的真假,权威信息缺失导致公众恐慌,反而更容易相信各种网络谣言。

(二)伴随技术手段的演进,谣言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再造事实”。当前传媒技术手段的迭代更新十分迅速,在新闻生产、传播渠道等环节已与传统媒体时代迥然不同,技术对人们的控制力日益增大。如最令人信以为真的视频是某网民在微博发帖,称“武汉市某医院存在三具尸体长时间无人处理”,一时间在网络引起哗然。后经核实,该视频为拼接、配音再制作而成。但这则谣言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诉诸图片或视频形式,带来极强的负面视觉冲击力,网络热度较高,基于“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定势,网民第一时间普遍会信以为真,蒙蔽性极强。据统计分析,当前70%的谣言都配有图片作为支撑,社交信息消费已进入了读图时代;还有近五分之一谣言是以小视频的形式出现,通过字幕误导民众。此外,借助机器学习,操纵图像视频和音频内容,更改人脸的“深度伪造”技术,可生成众多虚假视频和音频新闻,使民众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若不及时规范此类技术,网民将无法信任看似真实的视频或图片内容。

(三)群圈化传播成为一个主要的信息流动模式。在后真相时代立场先行,事实往往让位于情感,当网上谣传“猫狗会感染病毒”,就有不少人直接将养的猫狗摔死。在此情形下,网民情绪被模糊不清的新冠疫情所点燃,转发度颇高的谣言信息也引发了泛意识形态化攻击。同时煽动形成传谣的氛围,被蛊惑的网民立场先行,断章取义的帖文就此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辟谣

(四)专家解读被移花接木,网络谣言冠以虚假权威。网络谣言往往冠以专家或是名人的头衔,对较为科学的言论移花接木,使得谣言更具权威性、可信性,实际上已与原始言论南辕北辙。如2020年1月31日晚间,有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称“经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则权威性十足的消息,让双黄连口服液不仅大幅涨价,而且一夜被抢空,2月1日多家主流媒体求证得知,药物所是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这则信息引起民众盲目跟风,即便不属于谣言,也有商业炒作的嫌疑。

五)民众对疫情信息了解越少,越易相信谣言。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通过极术云调查分析了网民对疫情的了解程度与谣言感知度的相关性,发现网民了解疫情信息越多,就越能提高对新冠疫情的谣言感知力,也越相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避免“喝酒杀菌”“吸烟预防”“放烟花爆竹驱散病毒”等网络谣言。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谣言治理与其说是防止谣言传播,不如说是验证谣言的真伪。若是过度制止谣言,可能会适得其反,产生“逆火效应”,造成“造谣——信谣——传谣——辟谣”的往复循环。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治理建议

(一)及时公开信息,减少谣言滋生空间,抢占信息制高点。政府部门应树立阵地意识,了解民众的恐慌点,正面回应民众诉求,及时披露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才能打造疏导民意的最短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民众了解疫情信息越多,对谣言越有感知和判断力,就越愿意通过微博微信分享,这样就会让信息空间形成一个自我的净化机制。

(二)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建设。政府对外发布信息的口径应保持统一。在突发事件中,各部门可能会各自为战,导致对外发声前后矛盾。用法律法规约束谣言传播行为,对于刻意编造,污蔑党和国家对疫情管控不力,造成社会混乱,引起公众恐慌的谣言,政府应依法对责任人予以严惩。

(三)借鉴国际通用方法治理网络谣言,谨防过度使用治理网络谣言手段,引发社会质疑和影响政府公信力。只要有事实依据,不刻意强求完全的准确性,可让民众在网络信息比较中完成谣言的自我鉴别,这样有助于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也有助于疫情的早发现早控制。谣言止于公开,在多方验证信息流通之下,谣言会被逐步揭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