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课外活动?

如题所述

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收到特殊待遇,平时动则要抱,上学要家长送。有的甚至被宠为家中的小朋友,很多小学生身体是肥而不壮。我们组织小学生郊游时利用各种环境,明确教育目的,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跑完规定的路程,达到一定的活动量,并完成有关任务。如在树林里组织小学生捉迷藏,在空闲地上围成一圈击鼓传花等。尽管一次郊游下来,有不少的小学生腿疼胳膊酸,但玩的兴趣不减。我们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大一点的搀着小一点的,强一点的拉着弱一点的,做到互相帮助,共同前进。这样既呼吸了新鲜空气,锻炼了娇嫩的身体,同时又培养了小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行进田间途中,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如春暖花开季节,田间的麦苗长得又肥又壮,满眼是绿油油的,像一幅一望无边的大地毯。油菜地里,在绿叶的簇拥下油菜花一片金黄,成群的蜜蜂飞来飞去,嗡嗡成韵,正忙着采蜜。桃园里粉红的、大红的、玫瑰红的桃花一起开放,让人目不暇接。梨园里纯洁的白花争妍斗艳,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更是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置身于鸟语花香的春景中,小学生可开心了,跳呀、蹦呀、唱呀,情绪异常活跃,完全陶醉于人间天堂。借此机会,我们还在蓝天下的大学校里给孩子们上思维课,引导孩子去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生动形象的画面、现象和事物,引导孩子们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各种联系,发展孩子的智慧。让孩子们倾听自然界中的旋律,从中学会领悟大自然的声音,并在自然界中引导孩子们欣赏乐曲,发现音乐的旋律美。并积极创造美。还让孩子们比较辨别各种色彩的图案,比较、识别各种植物、动物。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特地组织小学生参观农民种植、追肥、除草、耕作等劳动场面。农民伯伯挥汗如雨地辛勤劳作,拖拉机、收割机、抽水机等隆隆的机器声,都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还请农民伯伯谈劳动的过程和感受,在小朋友的心灵上就打下深深的烙印,使他们粗浅地知道:农民伯伯很辛苦,劳动最光荣,没有春天的播种,就没有秋天的硕果,没有滴滴汗水,就没有大米饭香,是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改造了一切,使孩子的心灵上萌发了爱家乡、爱劳动、爱人民的情感。 郊游不仅仅是单纯的出游玩耍,更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在孩子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而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对孩子成长确有许多益处,但只能称作社会实践,根本不能替代郊游。另一方面,集体出游有助于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孩子之间的友好互助行为,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学校组织郊游是很有必要的,是家庭出游不能代替的,学校组织的郊游使孩子脱离了父母的呵护,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尽管近期有地方发生了春游事故,但事故的发生应当提醒我们提高警惕,加强安全工作,而不是一刀切地取消郊游。  关于如何摆脱“郊游魔咒”,让郊游回到孩子们中间,方芳给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事前预防机制。首先,需要学校在出游前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明确负责领导、具体带队老师等,共同保障出游安全。  其次,在出游前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的教育、卫生安全教育等等。  再次,安排的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救助经验,明确分工和责任。  最后,要采取一切安全措施防范事故的发生。  二是建立事后的事故解决机制,明确事故责任承担。郊游作为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若出事故属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受到的伤害,至于学校该如何承担责任关键看学校是否尽到了教育、管理的职责。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就是10岁以下的学生,法律对学校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学校证明其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如果证明不了则推定学校有过错,需要承担责任。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也就是10岁以上18岁以下的学生,学校有过错时才承担责任。所以,学校应当在事前预防机制中充分制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措施,在组织学生出游时尽到自己的教育和管理责任,这样不仅会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也避免了事故发生后的责任不清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4
(1)课外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2)课外活动可以充实和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3)课外活动能使学生的个性、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因才施教和人才的早期发现。
容易受伤,抵抗力都没有成熟 有些小学生好胜心强,如果开展比赛,有可能引起吵架等不愉快的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