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是如何从一小嘬人发展成为全国性运动的?

如题所述

提起中国古代有名的起义,相信“黄巾起义”肯定要占据一席之地。很多人也愿意将广义上的三国时期的起点,定在“黄巾起义”的时候。“黄巾起义”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影响却很广泛和深远,规模巨大的叛乱导致东汉朝廷不得不下放权力到各州郡,促进当时局势的分裂;黄巾军的“养分”也促成一些军阀成长起来,参与到逐鹿中原的战场上。所以说“黄巾起义”是三国时期的开端,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那么赫赫有席卷天下之势的“黄巾起义”是怎样经历短短九个月就被平复的呢?

“黄巾起义”是带有很浓重的宗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在东汉末年,朝堂之上宦官和外戚拉扯皇权,频繁内斗;地方之间官吏与权贵互相勾结,宦官党羽为非作歹;兼之边患、叛乱频生,这是一个黑暗、疲敝的时代。像这样的时代,人们往往需要心灵上的慰藉,给宗教的发展和传播带来肥沃的土壤。一批野心家利用宗教作为工具,在乱世中收拢徒众发展力量。其实张角并不是唯一一个,甚至可能不是最早的,但确实是最为著名、发展最广泛的一个宗教领袖。《典略》:“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

张角发展太平道的方式是这样的:自称“大贤良师”,手持九节杖为病人治病。先让病人反省自己的过错,在服用一种“符水”。如果病人的身体发生好转,就说这个人是因为信奉太平道才自愈的;如果不起效果,就说这个人不信道,心不诚。张角大概真有一手下药治病的手段,加上“两头堵”的逻辑,太平道慢慢发展起来。张角再派八个骨干人员以这种方式到各州郡去传道。筹备的十几年的时间,太平道的徒众数量达到几十万之巨,遍布幽州、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八州之地,差不多是东汉一小半的范围。

《典略》:“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后汉书·皇甫嵩传》:“十余年闲,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张角看到时机成熟,终于开始着手起义的计划。张角提出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其中“黄天”指的是张角创立的新政权,这里面还有“五德终始说”的影子,东汉的德性为土德,西汉末年后朝代德性的算法为相生,火生土,张角就用代表土德的“黄天”;公元184年就是甲子年。总而言之,张角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汉朝,建议一个新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为此张角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分别组织三十六支部队,规模较大的有一万或者几万人人,较小的也有六七千人,总数超过三十六万。大方渠帅马元义进洛阳与中常侍封谞、徐奉联络,约定在三月五日起义。结果太平道有叛徒告密,唐周把起义的事告发出去,汉灵帝成功清除掉洛阳中的太平道徒众,掐灭张角里应外合的机会,也造成“黄巾起义”仓促起事,提前了一个月。

“黄巾起义”覆盖范围很广,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战场,即冀州战场、南阳战场、豫州战场、兖州战场。为了阅读起来更加直观,小编将这些战场分开来叙述。

冀州战场张角是冀州巨鹿人,冀州算是黄巾军的大本营。张角起兵于冀州魏郡,除了魏郡以外,魏郡东北方向的安平郡、清河郡一起呼应张角,这股黄巾势力应当比较强劲,对洛阳的威胁较大。汉灵帝令卢植率领北军五校(东汉禁军,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加上从各州郡征募的郡国兵,进讨冀州黄巾。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

《后汉书·孝灵帝纪》:“其部帅有三十六方,皆著黄巾,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

《后汉书·卢植传》:“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黄巾军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在起事前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军事训练,装备也比较欠缺,战斗力与禁军、郡国兵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黄巾军在面对卢植的时候战事不利,退保巨鹿郡广宗县。卢植包围广宗,制造云梯准备攻城。这个时候汉灵帝派宦官左丰观察冀州战事,卢植拒绝给左丰贿赂,左丰回去向汉灵帝进谗言,说卢植故意延误战机。汉灵帝信以为真,换掉卢植用董卓为将,结果遭到失败。

《后汉书·董卓传》:“(董卓)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

卢植、董卓相继失败,平定豫州、兖州黄巾后,皇甫嵩率军进攻广宗。此时张角已经病死,广宗黄巾的首领是张角的弟弟“人公将军”张梁,还有一支黄巾在巨鹿郡下曲阳县,首领是张角的弟弟“地公将军”张宝。在中平元年十月,皇甫嵩夜袭广宗,击溃张梁的部队;十一月,与巨鹿太守郭典合攻下曲阳,击溃张宝。从中平元年二月到十一月,冀州黄巾历经九个月,抵抗卢植、董卓、皇甫嵩三个东汉末年名将,三个首领张角病死,张宝、张梁皆战死。

《后汉书·皇甫嵩传》:“(皇甫嵩)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陈,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

中平元年三月,荆州南阳郡黄巾渠帅张曼成自称“神上使”,杀太守褚贡起事。这支南阳黄巾有几万人,占据宛城。在中平元年六月,南阳太守秦颉击败南阳黄巾,斩杀张曼成;南阳黄巾又推举赵弘为渠帅,而且势力更加强盛,人数滚到十几万(可能有豫州黄巾余党的归附)。

平定豫州黄巾后,朱儁与秦颉、荆州刺史徐璆合兵一万八千人围攻南阳黄巾,斩杀赵弘;南阳黄巾又推举韩忠为渠帅。面对韩忠为首的南阳黄巾,朱儁用声东击西的方式,佯攻西南方向吸引黄巾军主力,自己率领五千精兵突袭东北方,成功攻破宛城,韩忠退守在小城内。朱儁又撤去包围,故意放韩忠突围,然后趁机攻打韩忠。黄巾军大败,韩忠投降,但是被秦颉所杀。黄巾余党因此降而复叛,推举孙夏为渠帅,抢回宛城。朱儁再一次击败孙夏,算是彻底平复南阳黄巾。南阳黄巾从中平元年三月到十一月,历经八个月,先后出现张曼成、赵弘、韩忠、孙夏四个首领,巅峰时人数超过十万。

豫州战场

豫州黄巾主要活动范围是颍川郡、东郡、汝南郡、陈国。皇甫嵩与朱儁总共有四万人,各自带领一支部队。颍川距离洛阳最近,自然是东汉官军第一个目标。朱儁先与颍川黄巾波才接触,结果却被击败,皇甫嵩改攻为守,占据颍川长社。波才趁势反攻官军,皇甫嵩看到颍川黄巾“依草结营”的失误,果断采取火攻的方式,成功击溃波才。随后皇甫嵩和朱儁乘胜进攻陈国黄巾、汝南黄巾,皆取得胜利。从中平元年二月或三月到六月,豫州黄巾经历最多四个月,曾经一度击败朱儁,但在长社遭遇大败,是四个战场中最先被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陈王刘宠的镇压,陈国黄巾的力量相对弱势一些。

《后汉书·皇甫嵩传》:“使锐士闲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

《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国人素闻(陈)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

兖州战场

相对于其他战场,兖州战场有些乏善可陈。豫州三郡黄巾平复后,皇甫嵩和朱儁分别受命平定兖州东郡黄巾和荆州南阳黄巾。中平元年八月,皇甫嵩率军击溃东郡黄巾,擒获渠帅卜己。然后皇甫嵩赶赴冀州战场。

《后汉书·皇甫嵩传》:“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禽卜己,斩首七千余级。”

余论“黄巾起义”筹备长达十几年,爆发的阶段却只有九个月。但东汉朝廷并没有彻底平复黄巾军,此后仍然有黄巾复起,各州郡也有大大小小的黄巾余党。经历“黄巾起义”和其他一些起义、暴乱之后,东汉王朝已经无法控制全天下的局势,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汉灵帝采取刘焉“废史立牧”的建议,在郡守之上设置集一州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州牧,更方便像刘焉这样的野心家割据一方。同时曹操、刘备、孙坚等人也参与了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为自己积攒一定的政治资本。总而言之,“黄巾起义”虽然很快就失败,但它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