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学生是弱势群体

如题所述

有人形容大学里好比天堂无忧无虑,可真的是这样吗?可我却认为大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已步入成年貌似可以承担责任了,但他们也貌似承担不起,他们大多无法做到经济独立,必须靠父母的经济支持,他们好像是自由的,但却有又诸多束缚。

  父母希望孩子在大学好好学习多考几个证,以防毕业等于失业,所以大学生也苦恼害怕毕业。渴望有自己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回去找兼职,一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二是因为自己是成年人想要经济独立。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社会并不友善,你能做的兼职仅仅是发传单,做促销,食堂小时工这类似的工作,然而工资却又少得可怜,即使这样还会遭到一些不和谐声音的侵扰,比如和你同处一个工作地方的长期工会讽刺你:你不是大学生吗?怎么会来做这样的工作,上学学哪里去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又比如:未正式步入社会的你不懂人情世故,或者动手能力不行,别人不会把你当成孩子,而是当成很厉害的成年人,那么你将遭受比别人更严厉的训斥,只因你是大学生。

  大学生这个名词不只带给我们光环,更多带给我们更多的压力和各种的不理解,我很想说大学生不是万能的,在学校学习也不是所有的都会,他们只是一群弱势群体,请爱护吧。

关注弱势群体的思维反映和接受能力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已应该关注的对象,当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不应只把希冀的眼光粘贴在少数得意门生身上,只关注他们是否接受了新知,获得了技能,不应当只注重把知识尽快尽多地传授给接受能力快的学生,而忽略弱势学生的思维反映和接受能力,无视学生之间的差距和层次,对反映迟缓的学生更不能讽刺挖苦,挫伤打击,因为长期以往,就会使原本灵活的生命个体变得僵化呆板,课堂就会变得死水一潭。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不仅仅关注优秀学生,更要关注弱势学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近期,大学生求职误入传销的新闻,牵动着世人的神经。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决战非法传销团伙,“打不净,不罢手、不收兵”。然而,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大学生为何屡屡堕入传销深渊。据报道,有的传销组织已经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骗者中,大学生竟然占了相当的比重。

大学生会成了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正是因为现在不少学生知识知道不少,常识却了解不多,以至于“突然”走进社会,就不知所措,容易走入“无常”。

【解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畸形。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从信息获得角度来说,过度依赖互联网,与现实接触较少,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当前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他们几乎从小开始接触互联网——学习、娱乐、沟通、搜索、求助等等,几乎都在虚拟的网上解决,所以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自然就和互联网绑在了一起。

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要少一些在虚拟世界的沉迷和轻信,多一些走入火热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拉近自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这不仅是为毕业做准备,更是为人生打基础。

学校实践课中,可以试一试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与各类人群交流、碰撞,能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中亲身体验、历练,能够更多地培养爱、善良、怀疑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2个回答  2020-10-24
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如果大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初,便希望寻找捷径“躺着把钱挣了”,只能是痴人说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没经过多少正规考察程序,很容易让人入职,而且附加各种诱人的收入承诺和发展机会,那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警惕和求证——为什么天上会掉馅饼?这个公司是否正规、招聘人员是否靠谱……但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常识、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畸形。

网络上,人们能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实现交流,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边界。但不可否认,网上知识一般都是碎片化的,很难提升人的思考水平和思辨能力,且长期接触容易滋生思考惰性,陷于肤浅、习惯轻信。
第3个回答  2020-10-24
近期,大学生求职误入传销的新闻,牵动着世人的神经。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决战非法传销团伙,“打不净,不罢手、不收兵”。然而,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大学生为何屡屡堕入传销深渊。据报道,有的传销组织已经将主要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而在不少被解救的受骗者中,大学生竟然占了相当的比重。

大学生会成了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正是因为现在不少学生知识知道不少,常识却了解不多,以至于“突然”走进社会,就不知所措,容易走入“无常”。

【解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些道理都是社会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常识。常识一旦被忽略,就会滋生问题。“钱多、活少、离家近”——现在不少毕业生如此刻画内心最渴望的工作状态,抛去玩笑成分,应该说,这样的诉求背离了社会分配原则,凸显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畸形。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丧失了辨别是非曲直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可悲地走上了别人设下的圈套。

从信息获得角度来说,过度依赖互联网,与现实接触较少,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当前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他们几乎从小开始接触互联网——学习、娱乐、沟通、搜索、求助等等,几乎都在虚拟的网上解决,所以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惯性,自然就和互联网绑在了一起。

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日常生活中,要少一些在虚拟世界的沉迷和轻信,多一些走入火热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拉近自身与真实社会的距离,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这不仅是为毕业做准备,更是为人生打基础。

学校实践课中,可以试一试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与各类人群交流、碰撞,能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中亲身体验、历练,能够更多地培养爱、善良、怀疑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第4个回答  2020-10-24
因为大学生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个性还比较单纯的那种淳朴的,对于保护自己的方式方法比较单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