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翻了5倍生活费,大学生为啥还是钱不够花?

如题所述

经济窘迫几乎是每个学生迟早会遭遇的历练,但境遇与缘由则因地因时不尽相同。

欧美的大学生没钱可能会选择贷款,中国的学生更倾向寻求父母援助;二三十年前的学生可能月初刚拿到生活费就要精打细算,现在的学生也许用半个月把生活费花光才开始说穷。

那么,今天的大学生是真穷还是真敢花?穷是怎么穷,花又怎么花呢?

消费变化,从爱吃到爱美

有关生活费不够的讨论,这几年频繁出现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经常几个数字就能燃爆舆论场,让网友们陷入“ 1500 够用”和“没有 4500 活不下去”的激烈辩论中。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 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花销为 1197 元,看起来 1500 元确实够用,而且对男生女生都够用。

只不过中国的纵深太大,真正的消费水平,可能还得在具体的城市中考察才有意义。

根据《 大学生消费报告》数据,北上广深大学生月均消费分别是 2400 元、2300 元、1970 元和 1990 元。并且,作为二线城市的杭州,其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一线水准。

算下来,一线城市的平均消费水平接近 2200 元,相当于五年里,一线城市学生消费水平上涨了 1000 元。

很难说是不是喜欢记账的人本来就花得多,比较自觉记账,导致调研样本数据偏高。但就总体而言,一二线城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远在全国平均线之上,应是不争的事实。

在低线城市,可能想去唱个K,喝杯小酒或是看个电影,得从学校所在的偏远郊区,专门等上三十分钟一班的公车,花上一小时坐到市中心去,回来的时候也一样。

但一二线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完备,出行方便,城市商业区分散,KTV、酒吧、电影院等娱乐休闲场所覆盖率高,且大都分布在大型商场内部,这也就容易诱发消费欲望。

很可能你只是打算看场电影,却同时买了杯奶茶,又逛了下衣服,男生穿梭于各大品牌的数码产品店,女生驻留在化妆品柜台,最后都大包小包地回家。

所以今天的大学生喊没钱可能并不是真的没钱,因为即使微信钱包里有着一万块钱,一星期花剩个位数人人都可以,我们今天无穷无尽的额外消费或许才是关键所在。

通过整合不同年代的多个研究项目,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大学生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变化的关键时期。

相较大学生在娱乐、衣着和生活日用上的支出比其他支出有更高的增长率,但“以食为天”的支出结构没有太大改变,饮食支出的比例仅仅从 89.4% 下滑到 83.8% 而已。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与安全需要以后,就会产生对尊重、归属与爱的社会需求,这些都是人必不可少的需求,只是在资源有限的时候需要阶段性地满足,而当需求满足进入了新阶段,再退回去就难了。

所以,消费多元化本身是生活向好的表现,那些认为学生应该清心寡欲,像几十年前一样艰苦奋斗的想法,既不可取,也不现实。惟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维持收支平衡,把钱用在刀刃上。

翻了5倍生活费,依然觉得穷

据调查,中国在校大学生月均基本生活费约为 250 元,在此之后中国在校大学生月均基本生活费约为 1325.5 元。

即使生活费在 25 年间翻了 5 倍多,“不去了,穷”,依然是学生时代大家收到各种活动邀请时挂在嘴边的话。

当然,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增长也是经常被抬出来充当挡箭牌的一个理由,但是这个借口在统计数字前显得站不住脚。

相比于改革开放初,物价大概翻了 3 倍多,到某年则翻了近 6.5 倍,那么只看这 25 年,也就涨了一倍。

所以,相较物价,生活费依然有着更长足可见的增长,只不过就在 5 倍的基础上打了折扣了。

但是从麦可思的调研来看,觉得钱不够用的大学生人数占比近年来确实有所下降。觉得钱经常不足或偶尔短缺的学生占到 32% ,到 2019 年该比例已下滑至 17% 。

对比麦可思调研的 1197 元大学生平均花销,1325.5 元的平均生活费应该是够花的,要是在一二线城市上学,生活费确实可以适当上调。

在一二线城市生活的学生,可能很多都能从父母那拿到 2000 元以上的生活费,但如果一直觉得不够,恐怕就应该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是不是自己消费过度了。

在数据中,我们也可以发觉可能导致消费过度的原因,那就是学生的超前消费。

大学生先消费后付款的比例上涨了 17% ,借钱消费的比例上涨了 19% ,唯独放弃消费的比例从 43% 下降到 27% 。

确实也是在这几年,花呗、借呗、白条等预支手段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消费。如果确保有经济能力可以按时归还,超前消费本身不是问题。

但对于大部分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而言,剁手时使用花呗不会感受到实在的支出,等到下个月一还钱,除了喊穷没有其他办法,这就有问题了。

不过,55% 的学生没钱时仍会选择直接找父母帮忙,这依然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讨要生活费的时候,我们至少应该权衡自己生活水平与父母负担之间的消长。

理想的生活费标准,应该是既能满足子女基本需要,又不至于父母缩衣减食,这样的比例控制在父母总收入的 1/4 以内相对比较合理。换言之,也就接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月生活费占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比例在 46% 以下,即不超过1500元的人数占比达 79.99% ,相当于 4/5 的大学生生活费集中在平均水平 1325.5 元附近,且大概就是父母总收入的 1/4 。

作为对比, 生活费能维持在父母总收入 1/4 以下的学生不足三成,且对应的生活费数额远低于平均水平甚至最低消费水平。有资料显示当时的最低消费水平在140-150元左右。

实际上,由于这里对标的是城镇居民,很大程度上低估了农村大学生的家庭压力。

如果对标农村居民收入的话, 167 元生活费已经是农村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的 164% ,相当于父母总收入的 3/4 以上。

在90年代,供养一个大学生拖垮一个农村家庭甚至酿成悲剧的新闻屡见不鲜。

如今时代变好,我们更应该体谅父母的辛苦,不能让他们承受以前的压力。

自己想花的,就自己负责

今天的学生其实大多也有这样的觉悟:如果生活费与日常开销间的矛盾,主要是自己想买的东西太多造成的,那就自己解决。

近几年,大学生自己赚生活费,努力不跟家里要的趋势日渐明显。除了选择打工兼职外,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善于利用政府优惠政策以及市场手段来转移家庭经济压力。

据麦可思调研发现,不跟父母亲戚要钱的大学生从 6% 上涨到 30% ,努力打工兼职的人数占比也从 30% 跃升至 56% 。

浙江大学发布的《中国大学生灵活用工蓝皮书》显示,在兼职意向上,只有20%的人不感兴趣,53%认为只要有合适岗位就可以,还有12%的学生表示兼职已是家常便饭。

此外,通过助学贷款减缓家庭压力,并在未来自己承担经济责任的方式,也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大力提倡下,得到有效的发展。

而在各种生活费来源中,投资理财虽然占比最小,但却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独有特色。

生活费来源于投资理财占比少,并不意味着投资理财的人少。实际上,把钱存银行也是一种理财,但对于学生,应该没有人把本金的月利息当成这个月生活费的一部分吧。

从调研上看,有实质性变化的是完全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理财的大学生比例大幅度减少,从 43% 陡降至 9% ,其中最大的原因明显是第三方支付手段的迅速发展。

纸币使用频率的大幅下降,以及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投资理财。即使对金融一窍不通,也知道可以把钱存到余额宝里每天赚个几毛钱。

而大学生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最看重的因素是收益,占到71%,其次有近半选择了风险,第三位因素才是购买金额门槛。

在理财方面,大学生手头余钱有限,承担风险能力低,偏好低门槛的稳健型理财方式。

应当说,今天的大学生在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和能过什么样的生活之间,已经在树立自己的责任形象,要求尽快做到对自己生活负全责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虽说在数值上是翻了5倍,但跟着的也是物价方面的涨幅,还有与之前更相比更多的方面需要花钱,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又比较强。
第2个回答  2020-11-21
纸币使用频率的大幅下降,以及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投资理财。即使对金融一窍不通,也知道可以把钱存到余额宝里每天赚个几毛钱。
第3个回答  2020-11-20
虽然生活费涨了,但是物价也涨得很厉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在学校看书学习外,会和室友一起逛街买衣服,聚餐,一起整头发等等,尤其是谈恋爱的大学生,花销会非常的大,所以大学生总是感觉钱不够花。
第4个回答  2020-11-20
因为现在虽然说生活费涨了,但是相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生活消费来说,一些价格也是增长了很多,而且现在大学生很多都是需要去社交或者是干其他的东西,他们也是需要钱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