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有着怎样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有哪些作品呢?

如题所述

1、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2、作品: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扩展资料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矛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扩展资料

故土与慈母

1896年,茅盾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乌镇,当时的乌镇可不是什么风景圣地,不过是一个浙江小镇。乌镇的得名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这里的“土地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因为以“乌”为名。

“乌镇”名字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而江南出才子,乌镇更是如此。封建时代,这么一个小小的镇子走出过64名进士和161名举人。对于家乡,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中这样描述:“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

茅盾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笔者查阅资料,发现他的母亲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茅盾的家庭思想观念在当时已属于相当新颖,他的母亲陈爱珠出身中医世家,不仅能读会写还通晓文史。

茅盾7岁时,茅盾的父母放弃家庭私塾教育,选择把茅盾送去新式学堂接受教育。那时是1903年,中国还尚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茅盾的父母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属相当开明了。

茅盾10岁时其父去世,就一直是母亲陈爱珠带着两个儿子艰难生存,不仅如此,在孩子的教育上,她更是煞费苦心。

据说,当年茅盾的父亲曾经留下遗嘱,希望两个孩子今后念工科,以实业救国。而陈爱珠大概是发觉了茅盾于文学上的天赋,顶着家族的压力将茅盾送去北京大学——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许当时的民族实业会多一份力量,但是也会遗憾地少一位文学巨匠。

茅盾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十分细腻,也许就得益于他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茅盾1942年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中,茅盾塑造了一个非常不同的人女性人物张婉卿,她“既具有东方女性文化的阴柔资旨,又富于雄强的质素”。

为人妻、为人母,她主动承担家庭的重担,另一方面又接受了五四以来新文化的思想。新旧女性两种特质在这个人物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茅盾赋予了这位母亲更加鲜活的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矛盾

第2个回答  2019-09-22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第3个回答  2019-09-22
茅盾(1896.7.4 - 1981.3.27),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亦即时局稍稍平稳时,他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