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如题所述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面对这种残酷的你争我夺,面对弱肉强食的互相兼并,他没有像纵横家之流那样热衷个人名利,但他继承了“王道”的政治理想和孔子的实现。 

他主动背负起时代使命,游说各位诸候。以推行王道理想和仁政主张。虽然,孟子的主张被当时的诸候认为是“迂远而阔于情”而不于以采纳,但孟子谴责兼并战争,渴望和平,以仁爱为怀,同情人民生活的苦难。他的这些思想反映到封建的新兴时期,新生产力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人思想的解放,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智慧和思想财富。 

孟子经过青少年的饱学和钻研之后,在家乡聚徒开始讲学,成为当时地方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大师。当时,士人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士人的学习目的是凭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参与政治活动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扩展资料: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大约一百年,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人称为亚圣。由于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高。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中。元丰六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到了五代之后,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左传》《论语》《孟子》十一本经书写为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处在同等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传说,足见其用心良苦。在母亲的精心教养下,孟子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期。

长大成人之后,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子思乃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在战国时是名扬于世的儒学大师。孟子师从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传承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基础。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曾经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历,并曾担任过一段时间齐宣王的客卿。不过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孔子一样,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辞职归乡继续讲学。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更加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不过在这动荡的时期,思想也更加活跃,出现了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派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第2个回答  2018-02-28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