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贫油的帽子丢到太平洋是谁

把中国贫油的帽子丢到太平洋是谁

把中国贫油的帽子丢到太平洋是谁李四光和王进喜。

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生于1889年。像那个时代很多人一样,出身贫寒,攒钱读书,出国留学,加入同盟会,在外国大学获得学位,回中国大学教书,当教授。延到四九,留在大陆,进入相关的研究院,作出重大贡献。

他创建了地质力学,通过理论论证中国的地底下,是不缺油的。之后又主持石油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江汉油田、华北油田……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提起王进喜,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把他和“铁人”这个称呼联系在一起。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0年春,他通过操作考核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他带领贝乌5队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扩展资料

关于中国的石油远景,早期的很多中国学者都是持悲观态度的,因为在一些对中国实地调查之后,美国的石油公司工程师和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国土上存在油田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日后的石油资源可能要通过进口才可以获得。

作为一位地质学家,李四光对于国外科学家的定义非常不满,他决定根据对中国地质的研究经验,自己寻找。早在30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沉降带中又丰富的石油资源,李四光区分了油区和油田的概念,他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油田只是储油量大,应该先找油区后找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四光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他认为不论是在海洋还是在大陆,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就可以形成石油。所以他开始了对华北平原彻底的勘测和排除工作,大胆实施我国石油开采重心东移的战略,为我国东部大庆油田的开采开通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极大激励了我国奋战在石油开采工作中的工作人员。在李四光理论的支持下,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量充足的油田,让人们感受到收获黑色金子后的喜悦之情。李四光凭借精湛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实践,让我国拜托了贫油的帽子。

1960年,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大庆加入石油大会战。一到大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呈现在王进喜面前: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荒原。

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大庆第一口喷油井。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王进喜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让石油工人成为那个年代最受尊敬的人物。是他们,让中国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太平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7
是“大庆石油人”。
在大庆油田出油之前中国的石油年产量,只有370万吨,大庆之后仅仅大庆油田就年产5000万吨。
第2个回答  2017-05-17
李四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