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冬至到底是农历还是新历啊????

不是说都是农历节气吗?怎么都是固定的新历中的一天啊?
清明4月4日或者5日,冬至12月21日或者22日(因为会有闰年闰月的原因)
那如果是农历的话绝对不会固定在每年的新历的同一天吧?
真是搞糊涂了我
谁能解答一下
我知道应该是农历的节气
但问题是农历的节气怎么会是新历的固定的一天?
你看除夕,中秋,端午,重阳,有哪一个是固定在新历的某一天的?
都还是没说道点子上,想了半天我也没弄明白

简介: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其实包括两个部分:
代表农历中阴历的部分:
1.朔望(阴历)月
阴历的历法是以月相定月,这就涉及“朔望”(月相)。
月球运行的轨道称为白道(表以为跟“黑道”相对哦),相对的是太阳运行的轨道叫做“黄道”。白道黄道同为天体上的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一周,出没于黄道有两次,历经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这是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恒星月”。但当月绕地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也有变动,前进有二十七度多;月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所以月球从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再到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29.5306日),习俗上称为一月,亦即“朔望月”。定合朔的那天为初一日。
2.二十四节气部分(阳历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其实古代的划分也是基于此,只是中国古代没有“度”和360度为圆周的概念而已。
节气反映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它们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规定太阳黄经等于零时称为春分,以后黄经每隔15°设一节气,共有24个节气。从春分开始,依次为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蜇。正因为如此,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
3. 历法
(1).以朔日定日序,即朔日为该历月初一;
(2).以中气定月序,以包含冬至的朔望月为农历十一月即以定冬至日或前一个定朔日为十一月初一日,并且十一月建子;
(3).平年排月序法则:从待算年的前一年的定冬至日后起到待算年定冬至日之间有12个定朔日的,就依次命名为(农历十一月初一已经在第二步中被命名):十二月初一日,正月初一日,二月初一日,三月初一日,四月初一日,五月初一日,六月初一日,七月初一日,八月初一日,九月初一日,十月初一日,十一月初一日,这样算出待算年从正月至十一月的初一日了; /*这时即使出现了没有中气的历有也不作为闰月,而作为正式历月,这就是为什么2033年废掉闰七月的原因,即消除一个“假闰月”。
4.闰年排月序法则:从待算年的前一年的定冬至日后起到待算年定冬至日之间有13个定朔日的,从待算年的上一年的定冬至日起找到第一个这样的两个定朔日:即在相临两个定朔日之间(包含上一个定朔日,但不包含下一个定朔日)没有定中气(黄经度数能被30整除的气)日的,那么在这两个定朔日中,上一个定朔日及其以前的定朔日均按正常顺序使名为各个月初一日,下一个定朔日则定名为"闰[上一个定朔日的月名]月初一日",其余的按剩下的月名依次定名剩下的各个月的初一日.
/*这也是为什么2033年闰十一月而不闰2034年农历正月的原因所在,即又消除一个没有中气的历月为闰月。*/
我再回答你的问题:
除夕,中秋,端午,重阳属于农历中阴历的部分,所以它跟公历重复性极小,但是可能会重复(近似19年7闰),19年可能重复一次,例如2000年春节于2019年春节相同,但1984年春节与2003年春节相差一天。
二十四节气(阳历部分)
清明,冬至属于太阳在黄经上的运动位置,两次节气之间的长度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近似相等,所以在公历的时间比较一致。其实冬至在古代极其重视,朱元璋公布的明朝假日中只有: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冬至、朱元璋的生日。冬至最为农历历算的首中气必须安排在农历历月的十一月,即子月,这主要通过闰月来调整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1
24节气是按照阳历的历法来划分的,并不是按农历划分。
这个阳历是广义上的,并不是特指我们如今使用的那个历法

世界历史上一共有很多种历法,不过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类叫阳历,其中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其中月的日数约等于朔望月,而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合历,其中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而年的日数平均又平均约等于回归年,如中国的农历、藏历等。

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它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因此,从这一点,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分析出来,24节气虽然是来自古代中国,但是它的算法却是与现有的阳历基本吻合,并且准确地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

虽然,24节气是按照阳历的历法来划分的,但是也还是有前后一两天的摆动,不过,基本上变化也是固定的。以立春为例:每年的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同样,对于,霜降这个节气,也是在每年的10月23日到24日之间,可见相差还是非常小的。但在阴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24节气作为指导农业的一个重要依据,一定要比较的准确才可以,所以,如果用阴历来划分的话必然就会带来很大的误差,当然也就起不到什么及时的指导信息作用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4-14
两分两至日,既春秋分夏冬至,应该是和新历重叠了吧,因为这跟地理知识(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等)有关,所以新历农历应该都是一样的,至于清明,春分后的十五天。而且现在的清明和寒食节混在一起了。是4月的4,5,6的某一天,并没有固定啊。再不清楚的话,百度上查查就好了。
第3个回答  2009-04-05
是农历,
新历 其实是 国际通用的

农历是 中国特有的 据说中国农历是世界上最准的日历
第4个回答  2009-04-05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