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松烟飘处墨之乡—墨

如题所述

文房四宝—松烟飘处墨之乡-墨

缕缕松烟飘染出云烟满纸,淡淡墨色氤氲成山林迷雾。它是远山中层叠松林的馈赠,是胶漆和墨的默契协作,是案头把玩的珍品古玩。它是王羲之少时尝过的绝佳美味,是日日洗笔留下的满池墨黑。它与茗茶比香,赢得东坡春顾,自有一段淡远的香气留传。

读书人爱它敬它,恨不得将三斗墨汁一饮而尽,生怕落得胸无点墨的陋名;士大夫恋它珍它,哪怕亲下作坊,油烟满眼,也要自制一锭细心珍藏。制八股、考科举、写奏章,庙堂之上处处离不开它;写名帖、记游记、绘山水,江湖之中时时有它。

墨的历史

《说文解字》解释道:“墨,书墨也”,揭示了墨的最初身份一一用于书写的颜料。中国用墨的历史,和毛笔一样久远。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彩陶纹饰和符号上都有用墨的痕迹,不过这时候的墨还不是人工墨,有些是墨斗鱼的墨液,有些则是黑色的矿物颜料。

到了商代后期,甲骨、陶器上使用的颜料就已经是人工制成的炭墨了。周代的人们已经在很多领域使用了人造墨。比如占卜的时候,用墨来书写卜辞;匠人们用绳子蘸上墨汁打出直线,叫“绳墨”;还有屈辱的墨刑,即在犯人的脸上刻下犯罪的标志,再用墨染黑,叫“黥面”。

进入秦汉时期,制墨的工艺有了提高,开始用不完全燃烧松枝产生的烟末作原料,然后加漆或者胶制成块状或丸形,这就是著名的松烟墨了。南唐的李廷珪 (gui) 在制作松烟墨手艺的基础上改良的桐油烟墨广受欢迎。后来又出现了用动物油和石油等油脂调和而成的墨,但都不如桐油烟墨质量上乘。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大量掠夺物资,连桐油也成了稀缺品,传统的制墨业也从此一蹶不振。我们现在使用的书法用墨大多是墨汁而不是传统的墨锭、墨块了。墨的制作过程也已经由手工制作转为了机械制作。墨色依旧,却失却了那一份千载飘香的淡雅。

墨的种类

传统工艺制成的墨现在已经十分罕见了,古墨所用的烟料有松烟、桐油烟、漆烟和石油烟等。其中,松烟的历史最为悠久,这是因为古代人照明经常用松明子。

松明子是什么呢?松树枯死后,老化腐蚀,松树自身的油脂渗透于木质之中,经过长时间的地质时期,饱受水汽的侵蚀,油脂与木质相互交融,形成浑然一体的物质结构,这就是松明子了由于松明子烧出的烟很浓,因而沉积的烟尘也很多读书人经常自己收集烟尘制墨。

有用漆调和松烟制的墨,墨色深沉,可惜时间长了会变硬,损伤砚台后来出现了用动物皮熬煮成的胶水来调和墨的工艺经过无数次的杵打,胶质充分渗透到墨中,最后墨被搓揉成条状或者丸状。

古代很多文人都喜欢自己制墨,大文豪苏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轼十分喜爱收藏墨,他写道:“吾有嘉墨七十枚,而犹求取不已,不近愚邪?是可嗤也。”他已经有了七十块好墨了,还是忍不住继续四处搜集购买,根本停不下来!苏就爱墨如痴,在他被贬海南期间,仍然不辍制墨。

经过反复试验,苏轼发现了“松烟取远”“油烟取近”的穷门,将自制的墨戏称为“海南松烟东坡法墨”。据说有一年腊月,苏轼为了制墨,差点焚毁了整间屋子。

明清时期,在制墨工艺方面,不但做工和用料都愈发精细,人们还在墨的形制上大做文章。富贵些的墨盒描金嵌银,雕镂绘饰,华美至极;文雅些的墨表面雕饰着诗、书、画等图案,意境悠远,立意古雅;更讲究些的还要在制墨时加入牛黄、麝香、犀角等名贵药材,再请知名墨工制作并署名,以彰显不凡的出身。

这些坚而有光、质温如玉的墨有些作为贡品,成为御墨;有些被拿来收藏赏玩,成为珍品墨;有些还能用来入药治病,是谓药墨;更多的还是被置于文人墨客的案头,成为日常文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