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的故事,2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但“国”字没有一点,象征国内无首。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扩展资料:

岳飞是宋朝将领,而他所面临的敌人是金朝。但实际上,宋朝和金朝都属于中华民族,所以他的抗争行为并不算是对外抗争,而是内部斗争。所以,再把岳飞当做民族英雄,这样的做法并不恰当。

而且参与编写教材的人也振振有词,比如北师大游彪教授说:“称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根本不了解“中华”两字的含义。“中华”包含“中原”和“华夏”。宋金原本一家人,兄弟打架,不计前嫌,删除岳飞民族英雄的称号,既合乎时宜,也众望所归。

后来专家给出答案,今时不同往日,当初的女真族契丹都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不可以在说这些是外族,这样称呼不利于民族团结,而现在,只能称呼为“爱国志士”,不可以在称呼民族英雄,专家并且建议,以后课本里也不可以用民族英雄称呼岳飞,都改为“爱国志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母刺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