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丨都是我的错:如何突破关系中的自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如果说, “都是你的错”说的是我们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逃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 那么 “都是我的错”说的就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当中。

只听上面这句话,你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呢?用别人的问题增加自己的负担?其实这种思维偏差很普遍,很可能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它。

记得有一次我去做一个心理咨询的沙龙,现场有个观众提问说:“我有一个朋友,最近一直不开心,我怀疑他得了抑郁症,我劝了他很久,他都不肯去看心理咨询,请问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劝他呢?”

我说:“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事情了。你劝他去做咨询。他觉得不需要,这就是他的选择和决定,你也只能尊重他的选择。”这个听众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他说:“可是作为朋友,我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下去,我是很内疚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自己又做不了什么,你不会内疚吗?”

我说:“会啊。可是我知道,内疚也是我自己的情绪,我需要自己处理好它。”这个听众对他朋友的抑郁是有内疚的。如果他的朋友真的出了一些状况,也许这种内疚就会转化成自责,他就会想:“都是我的错”,是我没有好好劝他,他才不去做心理咨询的。

这里面既有一种同情,也有一个隐含的假设:觉得我很重要,甚至能够影响朋友的决定,能够为他的人生负起某种责任。

他的提问,让我想起心理学里有一个流浪猫效应。从前有个善良的女士,她去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流浪猫,觉得野猫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好好喂养。过了几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野猫,觉得那只猫也可怜,只好也带回了家。第三只、第四只……附近的野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很快,她家变成了猫窝,她所有的生活,都被猫占据了。她一边在家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可要扔下这些野猫,又于心不忍。于是她就这样成了猫奴。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我们的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坏了彼此的关系。

在心理咨询里,边界是一个挺重要的词,大意是说,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你再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

人总是有亲近的渴望。因为这种亲近的渴望,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承担别人的痛苦。可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遵守。

朋友之间的边界还是容易遵守的。更难遵守的,是家人之间的边界。

前段时间,我观摩了一个老师做的个案。有一对夫妻,丈夫忙着挣钱,妻子在家养孩子。妻子怨丈夫没有顾家。丈夫觉得自己为家累死累活,妻子却不理解自己。两人经常会有争吵。而他们的上初中的女儿呢,却有些抑郁了。

这是常见的家庭模式。夫妻都抱着“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胶着了很久。

这时候,妻子又开始抱怨丈夫了,说他有一段时间,从公司回来就往家里床上一躺,一点不理家里的事,也不理她。丈夫辩解说,不是的,那段时间他把腿扭伤了,所以才会这样。妻子不仅不知道照顾他,还要说他。这时候,旁边的女儿插话了。她说:“我记得不是这样的。我那段时间考试没考好,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回家,都往床上一躺,爸爸看我这样,可能是学我,也就往床躺了。”

当时,整个咨询室的氛围,还在爸爸和妈妈的剑拔弩张中,甚至没人仔细听女儿说什么。这时候,我的老师却停下来了。她问妈妈:“妈妈,你知道女儿在说什么吗?”妈妈愣了一下,就说也许女儿是替爸爸解释之类,看得出来,她也并不觉得女儿的话有什么重要。老师继续说:“妈妈,如果这样,你就对女儿的话太不敏感了。她其实是在说,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都怪我,都是我的错!”

所有的人都安静了,气氛一下子变得悲伤而凝重。妈妈哭了出来。过了一会,妈妈就说:“老公,我们不要这样了。我们要改。” 爸爸妈妈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子女就会把他们的矛盾当做自己的问题。 他们有些会觉得,是自己不够乖巧父母才吵架,所以拼命表现得乖巧来讨好父母;有些觉得父母吵架,是自己成绩不够好,所以拼命努力学习;再长大一些,他们也许能分得清这是爸妈的问题,可他们心里还是会抱有这样的幻想:如果我再多做点什么,也许爸妈之间的矛盾就能解决了。而这种内疚,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每当别人生气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这样。

前段时间我遇到了一个来访者,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女士。她一直觉得对不起父母。原因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很想要一个男孩,妈妈不是很想要。于是就来问她的意见。她恶狠狠地说:“如果你们生个弟弟,我就掐死他”。

于是妈妈就听了她的话,没有要弟弟。后来,父母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她觉得跟她的这个决定有关。我问她:“你那时候多大啊?”她说:“我四岁多吧。”我说:“我觉得,与其说是你妈妈听了你的话,不如说是你帮你妈妈说出了她想说的话。你知道,一个和谐的家庭里,这么重要的事情,是不会让一个四岁多的孩子来决定的。你只是对你妈妈的想法比较敏感而已。”

她想了想说:“也许是吧。可我仍然觉得是我做得不够好,是我的错。要不是我初中的时候就到外地去上学,也许他们的关系不会那么差。他们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吵架的。”我说:“那我也不是很理解。如果你在家,也许你跟妈妈的关系会好一些,你跟爸爸的关系也会好一些。可是你怎么能够改变他们对彼此的感觉呢?夫妻关系,不就是他俩之间的关系吗?”

她说:“你是说,我改变不了他们的关系吗?”我问她:“你觉得能吗?”她想了想,叹了口气说:“也许真的不能。可是你这么说,我特别难过。原来我还可以想,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他们的关系才会不好。可是我很不想承认,这么重要的事,我居然什么都做不了。相比之下,我倒是宁愿觉得,他们的关系不好,只是因为我没做好。”她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士,她说出了“都是我的错”产生的根源。

你还记得我们前面所讲的“三角化”吗?“都是我的错”经常是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的典型心理。他们没有办法解决别人的矛盾,就把别人的矛盾,变成了自己的问题,来告诉自己,我是有办法的,只是我没做好而已。

说到这里,我想来比较一下“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这两种很有意思的镜像思维。

有时候,这样的组合是成对出现的。比如,有些母亲会跟孩子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这是“都是你的错”的一种形式,而孩子呢,会自然就认同妈妈的说法,他会想,都是因为我,妈妈才过得这么不好。这是“都是我的错”的一种形式。

当“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关系的一方常常会变得越来越愤怒,关系的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抑郁。

虽然关系里的两个人都不舒服,却常常都无法改变。这不仅出现在家庭里,在职场中,一个老板如果总是指责某个员工,而员工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慢慢的,他就会习惯做一个“背锅侠”。

在感情里,如果一方总是指责另一方,而另一方总是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总有一天,这样的关系也会崩坏。所以,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边界的含义。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如果你总是把关系的错误归为自己,经常觉得内疚和自责,哪怕明明在关系中,你也受了委屈,那我也想提醒你:这不是你的错。

在关系的难题中,要承担我自己的责任,我自己的责任跟“都是我的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主体/主语都是我,责任的落脚点都在我自己这里;(2)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我自己的责任通常是指我自己的事情,这件事情做好的直接受益人是我,最不好的后果也是由我承担并买单;而都是我的错,就是为他人的直接结果和后果负责,把这些扛在自己肩膀上,把自己想像成了(内心的重大假设)无所不能的超人,这种心理背后的逻辑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大(伟大、强大、高大),反之就是把对方看得太小太轻(渺小、没有能力承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