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的职场环境真的那么恶劣吗?

如题所述

刚需客抱怨房价涨得太猛,开发商吐槽政府供地太少。长期以来,楼市调控从来只调需求侧,真正的供给侧调控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近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放出大招,对商品住房的消化周期进行了清晰界定:消化周期在36个月以上的,应停止供地;36至18个月的,要减少供地;12至6个月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对调节土地供应最具操作性的规定,核心是两点:供给侧改革和预期管理,各地要明确属于哪一类,给自己找好定位。但是问题也来了:过去闹“地荒”最凶的一二线城市,这回要怎么增加供地?或者说,这些一二线城市是不是真的“缺地”?

“地荒”何来?

现行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土地供应“放量”,或许是平抑房价的唯一手段。细数近年来房价稳定的城市,无不是供地量大的城市,比如重庆和成都。

而供地量少的一二线城市,土地供应紧张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

客观上来将,可供的土地确实还是有限的。控制城市边界的国策限制了城市建设摊大饼的老路,不能为了解决供地的问题,其他方面就不管了,比如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建设用地指标限制,城市空间规划的制约等等。所以在核心区整理出一块地确实不容易,一二线城市的住宅用地供应几乎是逐年下降的。

其次,一二线城市大规模供地的制约因素也确实更多一些,想供地,不一定能供得出来。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实行“净地”出让,一些地块达不到供地条件,征地拆迁成本又太高。政府拆不动,委托开发商,又没有利润。所以,如果每年的供地计划都没有完成,说明可能土地征收工作有难度。

主观上,地方政府也并不愿意放弃饥饿营销带来的土地单产更大价值。在现有的土地财政背景下,地方政府有动力少卖地卖高价,而不会有动力多卖地卖低价,结果是土地供应始终偏紧,价格偏高。

比如北京,2011年-2016年,北京计划供地总量从6500公顷逐年递减至4100公顷,完成率分别为88.2%、72.1%、81.5%、61.3%、50%、50.5%,下滑趋势明显。上海的情况是,历年的土地供应计划基本上完成率应该在90%以上,但是本身的供应计划就比较少。

真假缺地

但是,对一二线城市来说,增加住宅供应量是不是真的没有空间了?恐怕没有这么简单。有业内人士就曾直接说过,“除了深圳,大概没有哪个城市真正缺地。”

深圳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深圳是全国唯一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存在集体土地的市。其次,其城市开发程度基本饱和,基本上没有存量的、可供新开发的建设用地。

而对于更多的一二线城市来说,更普遍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土地供应与住宅供应之间的关系理顺。各地每年拿出的土地供应计划中,这些土地都用到了什么地方?有多少是用来满足普通百姓的住房需求的?这是一个被忽视了多年的大问题。

实际上,国土资源部每年公布的新增土地供应量数字都不小,表面看起来,各地土地供应计划都在增加。但是从全国看,住宅用地的比例仅为20%~30%。也就是说,每年新增的土地中,工业用地、商业服务用地等非住宅用地占据了大头。但对比美、日、德、英等国,住宅用地在新增用地中的比例约为50%~70%。跟东京、大阪、纽约、香港等城市比,北京、上海的住宅密度和高度差得很远。

人人都说一线城市住宅供不应求,土地稀缺。但实际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在于,住宅的分配出现了严重的错位,这些城市可能并不缺地,缺的是土地的合理切分。

理论上,需求巨大的城市,住宅用地的比例就应该调高,但现实中看不到这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的调整。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地方政府要有GDP和税收,增加住宅用地比例,必然影响工业、商业服务用地,拖累GDP增长并在地区间竞争中落伍。因此,大部分土地用于工业和商业开发,从而形成了住宅相对庞大的人口供应短缺的现象。这样一来,市场预期怎么会不看涨?

上哪找地?

那么,热点城市应该去哪儿找地?增加住宅供应量,至少有3种途径:提高容积率、集体用地入市、存量盘活。

在土地供应弹性比较小、需求弹性比较大的情况下,要控制房价,最简单的办法是扩大容积率。比如将住宅的容积率调高一倍,至少就能增加一倍的供应量。

从容积率这个指标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城市普遍偏低。按照中国国际金融公司2010年的报告,我国新建商品住房平均容积率为1.36,其中一线城市为1.76,二线城市为1.53。而同期香港为4.5,新加坡为3.82,首尔为2.5,东京为2.2。

而在集体用地上,北京已经先行一步。在北京今年公布的5年供地计划中,集体建设用地数量达1000公顷,占总计划供地量的六分之一。

此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最多也是用于工业、仓储、商服等。虽然从2012年起北京试点集体建设用地建公租房,但多年来并未大规模铺开。现如今提出开展集体建设用地纳入供地计划,算是政策上开了个口子,也体现了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同地同权同价”的原则。

相对比较困难的,是盘活现有存量建设用地。一般来说,产业周期在20年左右,但用地周期至少40年。目前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开始占主体,传统和低效的工商业用地按理可以通过改功能,转向住宅用地。很明显,各城市的存量盘活计划都无法顺利落地。

首先是政府拆不动,土地权利复杂,变更土地用途要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听证、论证和审批,更别提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定位不清。第二是赔不起,用途变更后,工商业用地空间难保障、短期税收受冲击,忌惮于审批平衡和政绩考量,结果就是盘活停滞。三是用途变更后,政府要大规模配建公共设施,教育医疗要独立供地,造成政府支出压力。

一句话,办法是有,但困难也不少。如果能在上述三方面进行改变,住宅的供应量能增长数倍,但现在还缺了政府腾挪用地空间的机制和决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为了更多的机会、更高的工资或者心中的梦想,都向朝圣似的涌入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然而,在北上广深工作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来看看,职场过来人怎么用一句话形式在北上广深的工作。

小编整理了一些职场过来人的心声:

@Sky

时间给了地铁,工资给了房东。

@Visi

白天回到出租屋里面,连阳光都是奢侈品。

@木子

吃着馒头榨菜,聊着2000万的买卖。

@Legend

三里屯的疯,工体的浪,国贸的装逼不重样;

东三环的富,中关村的鲁,亦庄的员工最命苦;

东直门的饭,天通苑的床,上地的加班最他妈长;

西三旗的灰,回龙观的土,北六环的空气好飞舞;

南三环的穷,德胜门的堵,挤地铁的孩子得练武。

@Fiona

老板:你在哪儿了?

我:还在地铁站。

老板:半小时前你就说在地铁站。

我:还没挤上去。

@Jessica

我上下班路上通关了1200关的开心消消乐。

@丘木木

冬天日常“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

@诺伊

每年涨一次房租,每两年换一次房子。每年7月份都有新人理来这些城市,每年1月份都有人离开这些城市,每到上下班不堵半小时那不是北上广,在这个城市没有归属感,有的只是挣钱。

@大毛

一年的收入买不起个厕所,一年的社保不够看个感冒。

@邵

和好友吃饭见面,整的跟异地恋相见恨晚似的。

@GT

凡是地铁能到的地方都是市区。

@白小八

上班看不到朝阳,下班看不到夕阳。

@reach

新鞋子都是三号线和五号线毁的。

@Ada Wang

2小时不是去外地,而是还在上班路上。

@石

宝马,法拉利又怎样?在市区和我电瓶车速度是一样的,不对,还是人跑得快!

@尼古拉斯`龙三

起初,真羡慕那些5:30下班的人;

后来,羡慕那些21:00下班的人;

再后来,真羡慕那些当天下班的人。

@Miss Liu

过年的时候,空了的地铁都让你怀疑人生。

@LLL

虽然这里上下班很挤,物价很高,可是依然热爱这座城市。因为有朋友,有梦想,还有爱。

@云天猫猫

99%的人拼着命给1%的人实现梦想,最后没时间、没健康、没钱的滚回家。

以上,只是一种现象,北上广深还是有很多很好的地方的,说不出为什么呆在这里,但是也没有一个理由离开。

第2个回答  2017-12-26

如今的北上广城市圈面积越来越大,原来的周边城市都归为大城市管辖,但是雾霾、堵车、房价都是困扰着这群向往热闹的草根们的围墙。

那么如何选择我们的生活呢?小编觉得,乡村生活才是我们追求的梦想!大城市有什么好留恋的,你来到大城市,那么你只是其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过客,而不是许多人所想的那样,整个城市都属于你!

除了大城市,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二线城市和小城镇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一个是空气污染不会像大城市那么严重,一个是资源的竞争也没有北上广那么激烈!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挤破脑袋去大城市呢?首先是爱慕虚荣,觉得大城市牛啊!各种繁华,各种机遇,其实大城市的繁华,小城市也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肯德基,麦当劳家乐福,即使在一个繁华的小城镇都能找到的。

在就是很多人喜欢跟风,我们是一个喜欢跟风看热闹的民族,很多人去大城市,成了我们去大城市的理由,大城市热闹,就会有更多的人凑热闹,其实县城的舒适生活,是那些混迹大城市的屌丝们无法想象的。

第3个回答  2017-12-26

前几年的《杜拉拉升职记》,这一两年的《职场厚黑学》,职场是一个恒久的热门话题。似乎一出社会,我们就开始和职场纠纠缠缠、互相较劲。

但是“职场”一词,却玄之又玄,说起来很时髦、但真正很苦逼,就像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输赢一样,职场也会让我们头破血流!最近一些朋友,他们大多工作快5年,但一点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职场。

1、职场定位,你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确定自己你是谁,你适合做什么工作——“给自己找标签”。

“你是谁”,这是老生常谈、却一直说不清、搞不明白的问题,那么就用“找标签”的方法,明白你是谁。比如你会EXCEL、你会开玩笑、你能和每个人搞好关系,那么你的标签就是“excel、幽默、善交际”。用这种方法不断的给自己贴标签,认识自己。

第二、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给自己贴标签”。

就像小沈阳是喜剧小品演员一样,他也演电视剧、也唱歌,但是他的普遍认知是喜剧小品演员。你想给别人传递的你是什么样的,你就需要“贴出这个标签”、不断重复强调,一次又一次的让别人认识到“你是干什么的”。

2、做职场精英,必须明白“个人能力”和“政治能力”

个人能力表现为:时间掌控能力、知识水平、现场问题解决能力;职场“政治”能力表现为:判断自身所处环境的能力、以及创造利于自己条件的能力。

真正的职场精英是可以做到三件事的:我知道该做什么、我知道该怎么做、我有时间去做。那么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这三个步骤是相反的:即我有时间去的事情、我才知道该怎么做、然后我才能知道这件事情该不该做。

3、职场成功,只有一个定律就是“做减法”

“做减法”,这是一直信奉的职场定律和创业定律。“做减法”,就是聚焦!人的精力有限,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不管你是富贵高官、还是屌丝菜鸟。别妄想你的IQ超过180、你的EQ可比上帝:同样的24小时,能做好一件事到极致,就别做两件事都“半瓶子哐当”。

所以,集中精力的发展,而不是“多元化发展”!很多人多年来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投资很多,收益很少,过于分散精力会让你失去原有的优势。

过去,有的人选择工作,用现实的报酬作为准则,哪里钱多去哪里。但是别忘了风水轮流转,过几年你再去看,他可能是后悔死了。所以,想清楚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就一定“咬住”不改变。要像唐僧一样,纵然美女妖女仙女“诱惑一片”,始终不改“西天取经”的一个路子。

“职场虐我千万遍,我对职场如初恋”,人也最怕一根筋的坚持,“你认真,别人就输了”!

第4个回答  2017-12-26

谈职场年轻人的圈子,为什么还要加上条‘北上广’呢?

因为,这里,我们谈的圈子,是那么一帮人:在外地,求职想着发展,想着立足,不啃老,或者,上辈也没有太多的油水可以啃,是靠自己的一族人!这种人,北上广居多,所以,我们冠名‘北上广’,其实是想谈谈这族人的圈子话题!

圈子是人构成的,所以,我们先谈谈,都有什么样的人!

1.责任维度:

不灌鸡汤,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朋友负责,对客户负责,对老板负责。。。责任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也就是说,没有上面列举的责任的人,大有人在!

例如,对朋友,抱着‘大不了得罪了,反正碍不着自己’!;比如,大多数的‘小人’,都是这样的!

2.能力维度:

学历,经验,专长,特点!毫无能力的人,只能是各种圈子里‘露脸’的人,甚至‘刷脸’更加贴切!

为什么这样,因为,成长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形成能力,本身就输在基础了!

3.情商维度:

所谓的亲善,交往让对方舒服,格局,包容随和等等,都是做人品格范畴的,我们统一归结为:情商维度。

4.分享和互助维度:

和一个浑身是秘密的人打交道,是不愉快的!说的就是分享。

互助,不是交往一定要功利心!互助的前提是价值观基本一致。好心当了驴肝肺,就是错误的互助!

上面基本用了4个维度,那么,你的交往的圈子,符合几个维度呢?

1.我见过一个电商运营级别的从业者的‘圈子’!圈子的主要功能就是‘资源交换’,好像是交易平台!其实,就简单到:资源展示,被确认,然后交易!然后,不断有人进入,有人退出。。。

这样的圈子,有!你喜不喜欢是另外的事情!

2.休闲朋友圈:

最好没有利益来往,避免这个关系受伤害。就是能休闲在一起,大家都很高兴!简单,单纯!例如:打麻将的麻友!喝酒的酒友!旅行的驴友!吃货圈子,等等!

3.价值朋友圈:

特点:一定是跨界层的,例如:年龄跨层,地位跨层,行业跨层!这样的朋友圈,会给你的跨层提供帮助。甚至,直接对你现在的状况包括工作业务发展,提供帮助!

......

简单列举上面的圈子,概括一下:1,是所谓有‘用’的!其实是眼前用处,而且,用处比较飘渺!;2,是情感,空闲,无聊时光打发时间的;这里也分蛇鼠一窝,和仗义行侠的江湖朋友!3.是价值观,事业,自我提高相关的!

重点是,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和飘渺无聊的朋友圈厮混,和假装是朋友的人抱团取暖!

最悲催的事情,是社交的匮乏,与,不得已和滥竽充数的社交!

好心相劝年轻人,想办法去认识一个优质的人,去织造自己优质的圈子!

下一篇,我将谈一下,什么才是优质的人,和如何发现优质的人!

宁可孤独,绝不将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