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南部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划分

如题所述

与全球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争论一样,西藏特提斯海区界线的建立也存在相当多的 观点和意见。因为传统的、全球范围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在Jacobi带(或Chaperi,Delphinensis带)与Grandis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我国学者赵金科(1976),孙东立(Sun Dong-li,1981),王义刚、孙东立(Wang et al.,1983),王乃文(1983,1987)在论及中国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时,都支持前述 的第一种观点。因从Berriasian阶Grandi带和Tithonian阶上部的Jacobi带的菊石属种来 看,多为Berriasellidae科分子,此科在Berriasian阶顶部的Boissier带灭绝,从Valanginian 阶下部Kilianella roubaudi带开始,Neocomitidae科大量发育,Desmoceratacea超科的 Olcostephanidae科出现,明显地反映了在演化上阶段性的变化。孙东立(1981)根据青 藏地区甲不拉组、岗巴东山组、鱼浪加白群、则弄群下部(测波组)产菊石 Thurmanniceras,Kilianella,Neocomites,Calliptychoceras,Neohoploceras,Pterolytoceras,Olcostephanus,Valanginites和腕足动物Peregrinella的许多种不同于其下产有Tithonian阶上 部和Berriasian阶菊石Himalayites-Blanfimticeras组合的休莫组(门卡墩组上部)和维美组 而作为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的界线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划分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国 内学者对青藏地区出露较好的侏罗系—白垩系连续剖面,如聂拉木县古措村西山和浪卡子 县羊卓雍错地区的剖面,做了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徐钰林等,1990;刘桂芳等,1987; 王乃文,1987;刘桂芳,1988a,b;姚培毅等,1990;苟宗海,1994,1997;夏遵义等,2005),尤其是对古措村西山菊石群和双壳类的详细研究,划分出可与欧洲贝里阿斯地区 标准菊石带对比的菊石组合,如与Valanginian阶Roubaudi带相当的Kilianella-Neocomites- Thurmanniceras-Sarasinella组合,与Grandis带相当的Spiticeras spitiensis-Berriasella cf.grandis 组合,与Jacobi带相当的Berriasella jacobi-B.oppeli-Himalayites cortazari-Haplophylloceras组 合;以及可与东格陵兰岛、加拿大北温带、北阿拉斯加、英国哥伦比亚和东北亚地区对比 的Buchia subokensis的雏蛤化石。

图6.1 西藏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对比图 (图例见图3-2~3-5)

同时具有借鉴意义的是,黑龙江东部海相地层中北方型的Buchia动物群及侏罗系— 白垩系界线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建立了与北欧、西伯利亚可以对比的生物地层对比系 统。但是各家所用岩石地层名称及其含义尚有差异和重复,存在着岩石地层单元穿时性和 名称混乱现象,作为地方性界线层型剖面的建立,仍需澄清岩石地层单位和剖面门类化石 综合研究及更多同位素年代地层和磁性地层学的工作。

综上所述,西藏特提斯海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建立和厘定,尽管具有得天独厚的 地质条件,但仍需要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工作。

地层古生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基础性资料。藏南晚侏罗 世—早白垩世地层格架的建立,一直是众多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急于解决却至今存有歧见 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地层古生物资料的相对贫乏所至。

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次地层古生物研究的新进展,同时通过上 文对藏南地区侏罗系—白垩系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层序地层的讨论与分析,已经初步得 出一个关于该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轮廓(图6.1)。即江孜地区的甲不拉组和浪卡子 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白垩纪,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与江孜甲不拉组的底部地层相当。两地 的维美组砂岩中均含有晚侏罗世Tithonian期的菊石Virgatosphinctes,该属的不同种大量出 现在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的门卡墩组上部页岩中。因此,维美组时代应限于晚侏罗世,康 马-隆子地层分区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就位于维美组顶部,即本书所研究的卡东和林西 剖面的维美组与桑秀组之间。维美组顶部的砂岩是海退的沉积,至少在西藏特提斯海区会 有相同表现。

区域上,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和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的海退相厚层砂岩基本是同时 的,均属于晚侏罗世Tithonian末期。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 Tithon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地区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浪卡子地区侏 罗系—白垩系界线位于维美组和桑秀组之间,江孜地区界线位于维美组和甲不拉组之间,以Nannoconus steinmannii minor和Spiticeras的出现,Virgatosphinctes,Aulacosphinctes的消 失为标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