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少年派》中,反应出高考家庭需要面对哪些真实问题?

少年派中的父母教育观念是如何?

《少年派》做为一部主要反映高考家庭生活的电视剧,前阵子因为高考的到来又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剧中,四个家庭所反映的生活状态看似是为了设置戏剧冲突而刻意放大现实,但很多细节依旧能反映出当代社会众多高考家庭所必须面对的真实问题。

    中国式家长的焦虑

在我国,高考仍旧是很多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正因如此,很多家长将对未来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剧中,林妙妙的母亲王胜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林妙妙原本成绩中上,却因中考超常发挥意外考入了重点高中。然而一时的运气是短暂的,林妙妙在学霸如云的重点高中遭到了无情的碾压。王胜男因此开启了陪读生活,对女儿的掌控也越来越“不近人情”,只要是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一律不支持她去做,并对女儿的兴趣爱好冷嘲热讽。

王胜男的掌控让林妙妙苦不堪言,她急于想逃离眼前的桎梏。

但这种压力仅仅只是“学渣”的专属吗?并不是的,学霸也有这样的苦恼。

状元钱三一同样逃不过这样“惨烈”的命运,尽管他的成绩已经让一众学渣望尘莫及,但母亲裴音依旧丝毫不肯松懈。钱三一加入广播站她不支持,与林妙妙走得近她惶恐,成绩一旦有轻微的退步她都不能接受。钱三一曾无形地控诉:“我考的不是第一名,就不是你的儿子了吗?”

王胜男和裴音对于高考的在意有时候甚至胜过对孩子本身的关心,她们这种行为并不是个例,很多网友曾表示这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的体制教育下,高考是每一个学子都要经历的一道关口,此时父母的焦虑不应该成为孩子思想上的负担。学会理性的对待,做一对思想豁达的父母,也许情况会比想象中更好。这一点,江天昊的家庭就做的很好。

    青春期的早恋和叛逆

高中生涯里真的枯燥到只剩下学习吗?不是的。高中岁月是所有曾经过的人最难以忘记的一段时光,就算是在紧张的学习中,属于青春期的一切悸动都不会停止生长。

高中的我们,真是情窦初开最好的年华。其实说是早恋,在国外这根本不算什么。但在国内,家长们对孩子保护的太好了,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但是,高中生涯里永远最不缺少的故事就是酸甜的爱恋。

钱三一喜欢林妙妙,邓小琪又暗恋钱三一,江天昊一开始被邓小琪所吸引最后却又爱上林妙妙。

孩子们的早恋问题其实在我看来都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小暗恋,并没有过多的对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钱三一的母亲裴音却将林妙妙的母亲王胜男叫到学校,当着老师的面指责林妙妙“勾引”其儿子。王胜男面对裴音的无理取闹,哭笑不得,她只得见招拆招:“只要你儿子出现的地方,方圆三十米就不该有异性的存在。”

裴音这一闹,林妙妙与钱三一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其实,裴音的担忧真的是多虑的,钱三一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男孩子,他分得清轻重主次。但并不是说,在高考的关键期家长就不该干涉孩子的早恋,我觉得不是的。只是家长应该先弄清楚事情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然后再理性地给予孩子正确的向导。

其实除了早恋问题,叛逆才是真正高考真正的“噩梦”。

林妙妙的人设在后期彻底崩塌,她再也不是那个年级前五十,以考入南大中文系为目标的女孩。在父亲的职业问题上,她不讲道理的横加指责;在学业上,她迷上了直播,甚至为了签约主动放弃高考;在母亲怀上二胎时,情绪更是激动。

很多网友都在指责林妙妙的不懂事,但我们往往都忽略了她这个年纪的特性。青春期的叛逆是一个难以避免的过程,对于长久压抑的林妙妙而言更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只不过这份觉醒爆发的太猛烈,超出了父母的可控范围。

但是所有的叛逆最终都会回归平静,在父母的爱和包容里得到解脱。

    家庭危机

家庭危机的隐形炸弹是时刻存在的,只不过在孩子即将高考的紧张时期被提前释放。

邓小琪的母亲感情生活成迷,王胜男和林大为差点离婚,江天昊的家庭不幸破产,钱三一也一直隐忍着父母的貌合神离。

在各自看起来不太顺利的家庭中生活着的四个孩子,其实正是广大青少年成长的真实缩影。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是永远幸福和睦的,大人们自以为为了孩子好而去坚守一份表面上的感情和所谓原则实际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而剧中四个家庭各自处理危机时的方式也让现代社会的父母们学会去思考和反省,到底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30

《少年派》可以说是很真实了,王胜男和林大伟的夫妻组合酷似现实中我的姑姑姑父,想必也契合了许多高考生的家长。即便《少年派》的后半部剧情有些“匪夷所思”,但在这部剧里,也反映出许多现实中我们会经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个高考家庭来说许多现实的问题你不得不考虑,这部剧更多的是呈现这些问题,以林妙妙这样的家庭为例,剖析了当下高考压力下老师、考生以及家长的焦虑。

作为一个过来人,以下的三个问题是值得高考家庭来说考虑的:

    1、资源优势问题

对于高考生来说,从高一开始选择哪个学校进哪个班就已经可以影响很多东西了。在这时候,大部分家长会“倾”全家之力,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关系,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当地( 甚至是全国顶尖的高中)最好的学校。因为好的学校有好的师资,好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是有升学率的保证,上一个好的高中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985、211的大门。因此,在《少年派》中,王胜男托妙妙小姨夫的关系,让妙妙进了精英中学,并且是实验班。但是对于普通的高中生来说,实验班能人比比皆是,朋辈压力过大,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受几次打击之后就会一蹶不振。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本来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实验班里变得泯然众人。所以,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学校里,把孩子强行送到实验班是否是一个好的决策有待考量。

    2、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

妙妙正处于叛逆期,而妙妙父母也是年近五十,几近更年期。对于家长和子女的沟通问题不仅仅在高考生家庭有,但是对于高考生家庭尤为重要 。代际差距让两代人的共同语言少得可怜,一言不合就是冷战。高考生的压力自不必细说,尤其是对于陪读家庭来说,在校在家都不得放松,高考生在压力之下,脾气就会变得很坏,而父母的叨念就成了一个发泄口。但父母给子女陪读也是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将子女考学放在第一位,可若子女将父母作为压力的发泄口,这样的家庭自然会时有矛盾。林妙妙在高考压力下选择逃避,转战“直播”事业,也印证了世俗中的“高考无用论”,但是这显然是有误区的,就目前来说,高考仍是最为公正的上升渠道。父母和子女双方都爱彼此,只是这个时期的爱带着刺,让双方都扎的心疼。

    3、早恋

这个问题自很久以前就产生了,但在女子十四五岁就出嫁的年代,这种问题就不会存在了。古时言“成家立业”,但如今时代变了,在年轻的时候当以学业为重、前途为重。可现今来说,高中早恋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事项,青春期荷尔蒙分泌,让少男少女的心“蠢蠢欲动”,但“发乎情,止于礼”,男女出于内心的恋爱是美好的事情,但是切莫耽误学业。在我高中时就有两个早恋范例:其中一对是高一就开始了,三年时间,任老师家长狂轰乱炸也没能将其分开,如今考入中国石油大学,感情仍旧未淡半分。而另一对就没那么积极了,高三时期开始,标准的高考生早恋,越是临近高考越是放纵了自己,同学老师百般劝阻也没能再等三五个月,女生本来是可以上985高校,但最后只上了一个偏远211院校,而男生更是连一本线都没有考上。早恋这种事无论怎样都是要费些精力,少数人才能相互促进,若是真爱,那就等一等。像妙妙和三一。

第2个回答  2019-07-08

高考是少年派主要的故事线,四个家庭四个性格迥异学习各方面不同的少年碰撞在一起。故事的刚开始,林妙妙因为超常发挥考上了重点高中,遇见了并结交了钱三一、邓小琪、江天昊三个好朋友。随后关于家庭友谊父母之间,朋友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和问题,反映了现在社会中一个高考家庭普遍出现的问题。

高考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捷径,你可以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把学习学好,你就可以通过高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四个家庭孩子们青春期不仅会出现一些问题,父母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婚姻的问题,王胜男和斐音因为婚姻的问题,惺惺相惜成了闺蜜。父母感情的震荡,也给了少年们不少的打击。家庭问题是这部剧出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面对这样的家庭问题,所以这是高考家庭中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现实中有些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安心的高考,甚至隐瞒多年离婚的事实,还要在孩子们面前表演夫妻和谐恩爱。教育观念的差异也是这部剧想要告诉大众的一个现实问题,王胜男和林大为不同的教育观念,导致他们理念不合经常吵架。林妙妙和王胜男之间隔代的代沟也是不可跨越的,王胜男总是想要林妙妙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林妙妙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观,所以一直和妈妈唱反调。

  中年夫妻之痒、父母之间教育观念的差异、父母与子女之间思想的不同都是一个高考家庭所面临的问题,这部剧演绎的非常的贴合实际,引起众多家庭的共鸣。只有沟通和包容,才是化解一切矛盾的武器,最后四个家庭四个少年,在各自成长的路上不断摸爬滚打,走向未来。

第3个回答  2019-07-01

《少年派》这部电视剧虽然是以四位性格各异的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但实则剧本的核心,是在展现学生和父母,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碰撞

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家长学会平等沟通,老师学会宽容理解,学生学会正视人生。

当面对高考这样的人生关卡时,学生、家长、老师之间,在这些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冲突尤为激烈,编剧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殊时期的不稳定因素,将个例融合到一起,形成环环相扣的艺术冲突,这样的创作手法,既保留了故事的真实性,也增加了剧情的戏剧性。

高考,对于学生是一种挑战,对于家庭也是一种挑战,《少年派》通过对四个学生背后的高考家庭的描写,真实再现了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各种案例,四个主人公林妙妙、钱三一、江天昊、邓小琪四个学生都因为各自的家庭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迷茫时期

首先最严重的,就是父母的婚姻问题。十八岁的孩子并没有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所以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依然是代表着物质和精神的安全感,和缓解压力的充电站。但如果家庭的和谐气氛破裂,家,本身成为了压力的“给予者”,那对于备考中的高压学生来说,很可能造成精神崩溃而一蹶不振。

邓小琪在得知自己是私生女之后,面对从来没有父亲的原生家庭难以接受,课堂上恍恍惚惚,放学后浑浑噩噩,离家出走一个月,回家后又和“邓半城”大吵一架。这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其实暴露出来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方式与偏误,家长一味地工作,忽视了彼此的沟通,家庭内部的链接是摇摇欲坠的,这就像一颗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一旦出现任何风吹草动,整个家庭都会土崩瓦解。

第二是学生的厌学情绪。钱三一虽然是市状元,学习问题从来都不用裴音插言,但仔细观察,裴音的教育方法是不是也有可取之处?相反王胜男保姆式的“盯梢”教育方法,其实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形成反作用力的“厌学”情绪。

林妙妙后期误入吃播歧途,在本质上,是因为她和父母没有一个正常的沟通渠道,只好寻求在直播时向陌生人吐槽的方法解压。王胜男三句不离学习,而裴音则是给钱三一足够的自由空间。所以,到底是孩子面对学习的积极情绪在先?还是家长给孩子绝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在先?这才是家长观众们最应该反思的问题。

第三个真实问题就是被外界干扰。在这一点上,反应最大的就是“富二代”江天昊。家族企业破产之后,接二连三的催债让江天昊的生活犹如晴天霹雳,之后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面对“天昊小厨”成立之初的艰难和家庭日益危机的现状,使得江天昊整天沉迷于接单、送货、上货之中,以至于发展出后来“跳楼救手机”、“放弃高考直接创业”的戏份。

面对债主一个亿的欠款,和改头换面的“江家厨房”,尤其亲眼看到自家的招牌被“孟光头”砸烂时的情景,深深地刺激到了江天昊的内心。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人生转折,“生存”成了首要任务,“学习”的重要性自然就会被弱化,这也让江天昊从一个“理科小王子”直接掉出了年级前百名。

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你有你的计划,但世界另有计划。在矛盾和灾难来临时,最先要做的,其实并不是想办法如何应对,而是家庭内部如何就此事进行平等沟通,之后再通力合作,家长可以沟通后自己动手解决,但绝不可以只字不提,因为这在孩子的角度看来,是父母的忽视,同时也是一种不尊重。

编剧用四个家庭,横跨三年的时间,围绕“沟通”这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了一连串的琐碎故事,不得不说是用心良苦啊!

第4个回答  2019-06-28

也许是因为高考刚结束,聚焦高中教育的《少年派》悄无声息地火了。尽管片子还是带着一丝淡淡的“芒果”脑残式情节烙印,但因为大多数接地气的内容、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以及几位主演的自然演绎,也让片子吸睛不少。

《少年派》由刘惠宁(曾执导《女人心事》、监制《白鹿原》)、李少飞(曾执导《你是我兄弟》等作品)执导,集纳了张嘉译、闫妮、赵今麦、郭俊辰、王玉雯、姜冠南等一票老中青演员,主要讲述围绕张嘉译、闫妮、赵今麦一家三口所发生的家庭、学校戏码。

片子在剧情设计上做了不少的戏剧效果,但绝大多数内容还是接地气。特别是剧中的多个问题,也随着剧集的播出,迅速蹿升为热度话题。

1、父母养儿育女问题

“闫妮版老妈,就是现实中的我妈。”“张嘉译版本老爸,除了帅点,真就是现实中我那个菩萨心肠老爸。”闫妮在《少年派》中的老妈一角,因为对女儿管教的“事儿逼”性格,迅速成为网友们“批斗”的对象,而张嘉译因饰演了“红脸”老爸,网友的言辞明显偏爱有加。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父母养儿育女就是有红脸、白脸分工协作,原来天下爸妈都一个样。只是多少年过去,中国式家庭的教育依然如此“一个喋喋不休,一个阿弥陀佛”。不敢完全断定这种方式好与不好,但是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着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教育方式。

 

2、代际沟通问题

大多数中国式家庭教育不可避免的情况:“父母管得严,子女反抗得厉害”。代际沟通是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鸿沟。片中父母们认为学生时代,成绩压倒一切,尽管口口声声说还是要给孩子自由空间的,但是读书面前,父母依然全方位干涉。看片的时候,我也在想,其实这种情况,现实中何其相似,就好比我自己,也有那么一个阶段,总觉得父母不理解我们,甚至一度觉得他们好残忍。但是当我们成家立业后,我看我嫂子与我12岁的小侄子之间,也正在经历要跨越代际沟通鸿沟的阶段。

3、优才班问题

我念书的时候,学校就设置了优才班,还美其名曰“清华北大班”。一二十年过去,这种设置竟然还在。尽管我也在这种班级中,单念书时特别讨厌这种设置,因为它的存在,不自然地造成了很多傻叉学生的优越感和自卑感。真的存在。《少年派》中的小女生就考入了这个优生班,只不过因为情节需要,片中的优生班简直就是跟大学一般美好,学生们个个打了鸡血似的,上课起哄,下课疯闹。事实上,才不是如此。高中那几年,学生们将自觉努力刻苦当成习惯,压根就不会有那么多片中的疯疯癫癫。

4、高考有用、无用论问题

就像片中主人公也曾疑惑:高考真的还有用吗?高考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也是一个人成就自己梦想的一个机会。尽管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是农村学生都已经不需要高考这个独木桥,但是对于其余大多数人而言,高考依然是当下最公平公正的选材门槛。

5、人生到底是要专才,还是全才?

片中有学霸人设钱三一,但是这个社会到底是专才重要,还是应试教育的全才重要?其实真的是个问题。我记得我高考时正是韩寒正火的时候,如果按照高考的筛选,这样的人才肯定会被淘汰,但是人家剑走偏锋,如今已经成为青年意见领袖。可是我当年班上的全才,就是那种科科优秀的全才,后来去了清华之后,现在已“泯然众人矣”。我不能说他俩为社会的贡献孰大孰小,但是单从影响力来判断,有时候我也在想,做个专才也挺好的,我干嘛要懂那么多!

《少年派》还在继续播出中,以上是我所感触到的问题。其实不是什么新意问题,只是多少年过去,问题总是存在,问题总是在探索解决,但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

以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