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该高姿态吗?

如题所述

个人认为,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家长不应该摆出一种高姿态,这样做显然不会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

尤其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始终摆出一副高姿态和孩子沟通,孩子的抵触和逆反心理是十分的强烈,他们反而会直接拒绝与家长进行沟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了。

作为家长来说,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也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也应该尽可能的和孩子放在一个比较对等的姿态来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也能够让孩子真诚的将内心的一些想法向家长进行袒露,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孩子内心的变化。当家长放低了自己的姿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诚,感受到父母对于他们最真挚的爱,有助于他们的情感交流。

当家长学会了正确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那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就会对孩子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就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教育目标,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02
不应该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像白纸一样,而家长就是画师,而家庭教育就是作画的方式,最终这只白纸上所呈现出的颜色,就是家长赋予他的模样,教育不是时时刻刻的说教,也不是随时随地的管教,而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把握这三个关键点,孩子会更加自信。

011、发自内心的信任。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那个什么都做不好,还总是犯错惹自己生气的人,保护在孩子的身上,全部都是缺点,没有任何优点,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冲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但是这种缺乏尊重的惩罚,起不到任何纠正不良行为的作用,孩子以后还会犯错,而父母还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久而久之,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变得无可救药。
父母总是习惯于自己的人生阅历,来判定孩子行为的对错,继而做出自认为是对孩子好的惩罚,并且给孩子贴上了,比如说“笨、懒……”等负面的标签,从来也不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更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这样的管教方式,会不断破坏亲子之间的感情链接,把孩子不断的推向对立面,最终形成强烈的情绪对抗。

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认识到错误,在错误中提取经验得到成长,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父母总是在不停地对孩子说不,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可以做,却从来没有教过孩子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父母应该学会去认真地了解孩子,发自内心地去信任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逐渐建立自己的行为观念,才会有能力去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发自内心的信任,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莫大的动力,让孩子更加自信。

022、真诚地欣赏。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孩子进步的动力,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认同和欣赏,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动力,父母真诚的欣赏,会不断强化孩子的正面信念,孩子就会愿意不断地重复这种正向行为,来进一步争取父母更多的欣赏和认同,所以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父母真诚的欣赏,会让孩子变得自信勇敢。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忽视,或者总是受到打击,内心就会变得脆弱、自卑,有很多孩子成年之后,非常努力和勤奋,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却会因为别人的一句“你不行”而内心崩溃,这就是所谓的“优秀的自卑者”,他们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地位、获得了多少财富,都很难感觉到快乐,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欣赏,内心极度匮乏的安全感,让他们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

而经常被父母认同和欣赏的孩子,内心会不断催生出自信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加持,把孩子的优点不断的放大,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都会有勇气应对,并找到相应的办法去解决,即使他曾经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也会越来越璀璨夺目,父母欣赏的目光和语言,就是打磨孩子自信心的利器。

033、积极的鼓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经常被夸奖和鼓励的人,他的心态会越来越积极,容貌和气质也会变得越来越美丽,因为当大脑接收到夸奖和鼓励这种积极的信号时,也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自我认同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变得更加自信,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一定要否定赞美,给孩子积极的鼓励。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智力,当然也会有各自的缺点,父母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优点,而用望远镜去看孩子的缺点,眼中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就会不断强化孩子的正面信念,增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就会不断的挑战和超越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养孩子容易,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容易,但是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发自内心的信任,带着真诚欣赏的目光发掘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的进步,用正向积极的管教,孩子这棵小苗就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第2个回答  2022-05-31
1、避免毒舌伤人

无论是斥责、羞辱还是威胁,这些方法不是聚焦于真正的问题,而是暗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些方法只会破坏亲子关系。有一个原则,叫“孩子归孩子,行为归行为”。孩子所犯的错误,有很多只是看上去是错误,实际上,不过是孩子自我探索的结果,或者只是孩子想要满足自己短浅的欲望。
父母可以让孩子明白,行为是一种选择,然后向孩子强调,他们可以学会更好地做出选择。做出一个坏的选择或者做错事,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坏人,只不过是表示他们犯了一个错误。
2、谨慎使用“但是”

用同理心倾听和理解孩子,是增进亲子沟通的好方式。然而,这种良好的努力容易被“但是”这两个字毁掉。
比如有些父母会说:“我理解你现在很想去朋友家玩,但是你必须先完成作业。”“但是”这个负面词语,会重新点燃亲子冲突的战火。因此,回应孩子的情感态度和表达时,可以试着用“与此同时”来代替“但是”,让亲子之间的冲突最小化。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说:“我理解你现在想去朋友家玩,与此同时,你要记得我们之前约好了,做完作业才可以去聚会。”(文末有关于“但是”这一词详细介绍的文章链接)
3、只向孩子描述后果

描述后果,指的是与孩子分享你的知识和经验,但并不坚持要求他们做出和你相同的行为选择。
比如孩子会要求带玩具去逛商场,父母可以这么说:“你带玩具去商场,那里有很多人,你的玩具可能会被弄坏。如果是我,我就不会带去,但是带不带你自己决定。”既描述了后果,又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同时,它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孩子的逆反情绪最小化,给孩子自治的空间。
4、少说“做得好”和“你真聪明”

从直觉上来说,表扬“做得好”和“真聪明”会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和健康的自尊心。然而研究表明,这种不具体的、专注于能力的表扬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孩子认为自己的智商和天赋都是固定不变的特质,从而害怕失败,这种思维模式被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称作“僵固思维”。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你的天赋和能力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好好学习和坚持不懈得到提升,这种思维模式被称作“成长思维”。具备“成长思维”的孩子会把失败看作是学习成长的一部分,他们的成功与努力和坚持直接相关。
5、以理服人

父母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忍不住命令孩子做这样,不做那样。如果孩子无视或者拒绝,父母就会很生气。以理服人指的不是在每次命令孩子的时候编一个理由,而是认真解释命令背后的原因。
谈论规则或者命令背后的理由,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思考行为和选择的后果,还可以迫使父母重新思考这些规则和命令的合理性。思考规则的理由,能够帮助父母确定哪些家庭规则是最重要的,然后尽可能地减少规则,只保留必不可少的,让孩子能有更大的自治空间,减少家庭的权力争夺。
6、对孩子直言不讳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常常让父母猝不及防,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直言不讳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说多少实话,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对孩子直言不讳,可以让孩子相信父母是诚实的,既然孩子相信父母会如实回答他们的问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会积极向父母寻求建议。
比如爱踢足球的孩子问妈妈:“我是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吗?”这是一个诚实回答孩子的黄金机会,同时还可以和孩子强调努力和训练的重要性。不要只和孩子说“你踢得非常棒”,而是应该说类似这样的话:“基于你在训练上花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我认为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你的控球能力进步尤其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6-13
一、放下父母的高姿态
只有父母放下自身的高姿态,才能实现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可能性。父母也是从孩子一步步成长过来的,曾经也感受到过来自家里大人的权威。也许身为父母,会觉得自己是家里的权威,摆架子是应当的,于是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孩子去做什么,不做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平等的交流只会让父母的权威荡然无存,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平等交流的机会时,孩子在父母面前会表现出畏缩,甚至会出现顶撞父母的现象。孩子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这是不能忽视的
二、孩子需要平等交流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孩子真诚的、平等的沟通,这样才能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父母想要发现孩子的问题,想要帮助孩子及时改正,就必须要做到尊重孩子,并且要和孩子平等交流。
给予孩子尊重,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孩子、平等民主的交流,不是独断专行。孩子在人格上和父母是平等的,所以应当受到尊重,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秘密。父母在和孩子平等交流的过程中,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成人的满足感,获得和成人一样的自尊和发言权,这样有利于孩子心智的成熟。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要保持平等的姿态。
父母要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相处,不是父母下达命令,孩子就必须要做,互相之间要明白对方的想法。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何想要他这样做,当然,父母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心思,考虑到孩子是否想这样做。
三、父母和孩子是相互成全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应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应像朋友一样平等、自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完全要迁就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负起引导孩子的责任。对于孩子来说,需要体谅父母的苦心。相互体谅,共同成长,这才是亲子关系的最好模式。
总结】父母放下高姿态和架子,去考虑孩子的心思,才能体会到孩子的内心想法,才能实现和孩子的沟通。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时,孩子才愿意向父母打开心门。和孩子的沟通是必要的,而平等的沟通才是真正必要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7-29
 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
  一、做一个好听众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青少年认为坐下来同父母细诉衷肠是一件很别扭的事。而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设法让子女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要让家里时时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谈,自然会来找你。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做一个好听众,而晚饭是全家共聚的好机会。可惜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视。同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如果每天晚饭时肯留心听儿女说话,会让儿女觉得自己受重视,而创造这样的“聆听气氛”会很有效。
  二、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
  用平行交谈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儿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反应。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一些普通活动时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这种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而对父母来说尤其如此。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一位父亲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常常和14岁的儿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候我们往往谈起某位老师或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我发现儿子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谈话,从这种活动中我也较好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
  三、只做顾问不做“指导员”
  有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很好,孩子们也不喜欢,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指导员”,而是顾问——只会细心地聆听,协助他们做出抉择,不是插手来干预他们的事情而是建议他们改弦更张。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由父母来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尽量不要擅入他们的房间,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跑到外面才会有这样的空间。我的一位同事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说:“孩子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他的朋友,他们或谈天说地,或吃东西,或玩电子游戏,虽然经常吵吵嚷嚷,但我觉得这并不要紧,因为只要孩子没有变坏,很安全就行了。”
  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往往因此变得感情冷淡、喜欢独处,不肯与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几岁的孩子避开或推开会感到很难过,其实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现,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这样对待他们。
  五、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很多专家建议,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因为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一般人会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国的母亲发现她14岁的女儿已经开始同男孩子约会了,她想向女儿强调性爱可能引起的危险后果,但是每次刚刚开口,女儿就不耐烦地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于是这位母亲就写了封信给女儿,她在信中细说了她的忧虑,还说她知道自己不能对女儿凡事都要过问,然后她把信放在了女儿的床上。女儿一直没有表示收到过这封信,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母女俩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突然开口说道,她正在等待那个人的出现,因为“那封信影响了我”。

  六、不要无所不问
  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曾有一位身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岁的女儿回家后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没有告诉她原因。于是她陪女儿坐在沙发上搂着她,过了一会儿,女儿就走出房间不哭了。那位母亲始终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儿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问而是慰藉。几年后母女俩谈起这件事时,女儿已经记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说她记得当时母亲在她身边,而对女儿来说,母亲在身边才是最为重要的。
  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但是他们又不愿意被别人看做是小孩子。这种矛盾就让很多的父母与孩子产生不快。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与家长处于同一个位置层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