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几个月大月有几个,分别是

如题所述

一年有十二个月,大月分别是: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小月是二月,四月、六月、九月、11月。

我国现行的农历即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扬阳历之长避阴历之短,根据月亮的盈亏周期确定“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即一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平均长度。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

其中二月比较特殊,平年的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

扩展资料:

阴历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就是指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农历猪年“无春”? 专家释疑:无关人类吉凶祸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5-03

一年有12个月,大月共7个。

一年中有7个大月,分别是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大月有31天。

一年中有4个小月,分别是4月、6月、9月、11月。

二月比较特殊,平年的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

扩展资料:

为了协调阳历与阴历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现行的农历,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安排有7个闰年。

农历闰年因为多了闰月,因此一年有383天至385天左右。农历平年则一般有353天至355天。而即将到来的农历蛇年是农历平年,有7个大月和5个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共有355天。

有人发现,不仅农历年的长度不同,春节也有早有晚。比如,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巳蛇年春节是今年2月10日,明年农历甲午马年的春节是2014年1月31日。往前数两年,2011年农历春节在阳历2月3日,2012年农历春节在阳历1月23日。

因为只要有闰月出现的年份,农历和公历差距的变化都比较大。根据推算,春节对应的阳历日期最大能相差一个月,“早春节”可早到1月21日,“晚春节”可晚到2月20日。从1898年到2017年,春节最早是1966年在阳历1月21日,最晚是1920年和1985年在阳历2月20日。

我国的历法在商代就已经比较完备了。古人很早就观察到历月的实际长度为29天半,即存在着近半天的误差,所以便将月份分为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朝就已设置大、小月,如两个大月相连,则称为“频大月”。

同时古人还观察到,以12个月为一年的实际长度与“实岁”(即近代天文学的“回归年”)相比,平均要短近11天(中国传统历法的实际年平均长度为353~354日,较“回归年”平均少10天21小时),古人将这个差数称之为“闰”。

为了能将这个差数补上,以使历年与“实岁”更加接近,便采取每隔数年再增加一个月的办法,即“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因增加的这个月是基于差数(即“闰”)的累积,故称为“闰月”。

商王武丁时期曾采用“年终置闰”的方法,即在12个月后增加闰月,称为“十三月”。商王祖甲时期又改以“年中置闰”,即在年中的某个月后再增加一个月。后代的闰月则加在本月之后,称作“闰×月”。有闰月的年称为“闰年”,没有闰月的年称为“平年”。

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必须与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更替相对应,以便准确预报和反映四季气候的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参考和指导,所以自历法问世后,古人便不断地修订历法。中国的传统历法就是在不断修订中,逐渐缩小历年与“实岁”的误差,从而在世界历法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农历蛇年为何只有355天? 专家:有7个大月5个小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月份为啥分"大小月"? 古人造的历法与实际有误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一年有十二个月,大月有七个,分别是: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30
一年有12个月其中大约有31天大月有七个分别是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一二月,小月有30天,小月四个分别是四月,六月,九月,11月,
第4个回答  2018-07-27
按中国的传统: 阳历:是一年12个月; 阴历:有闰月的年份是一年13个月,其他一年12个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