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皇帝拓拔氏皇帝顺序表

中国历代皇帝拓拔氏皇帝顺序表

中国历代中北魏为拓跋氏,共有13位皇帝。具体情况如下表。

扩展资料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13位),享国148年。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同时含有续曹魏,对抗东晋政权。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北魏君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4

拓跋鲜卑以“拓跋”为氏,这是驻牧于大鲜卑山的鲜卑远祖对本族的自称。

何谓“拓跋”?按《魏书・序纪》解释说:“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是一种带有阴阳五行神秘色彩的名氏,其意是土地辽阔后继有人。并非是有些史书上对东汉末年鲜卑人与匈奴人婚媾后裔的称谓。

拓跋鲜卑起源于大鲜卑山(今黑龙江省额尔古纳河南岸、大兴岭北段),始祖历史悠远。相传在远祖“毛”时,因其聪明武略,为远近部落所推重,成为部落大酋长,“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由“毛”传五世至推寅(第一推寅)开始率部众迁离大鲜卑山。所谓推寅,史籍称“推寅者,盖俗云,‘钻研’之义。”第一推寅率部众南迁至“大泽”(今呼伦湖),见方圆千里荒无人烟,烟气燎绕,灰雾蒙蒙,遍地沼泽且散发出枯枝败叶腐烂的气味,觉得此地不是久留之地,欲再率部众南徙,然而未成行便死去了。推寅下传七世而至“邻”(力微祖父),认为“此土荒遐,未足以建都邑,宜复徙居。”

然而他因年老没有成行,传位于其子诘汾(力微之父),并命诘汾继续南迁。诘汾遵命,率部众南迁,但“山谷高深,九难十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行,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虽然神兽导引是神话传说,但途中的艰难跋涉是可想而知的。因为邻继承了推寅南迁的政策,故当时的族人也称他为“推寅”,即第二推寅。

公元156年,檀石槐在东部鲜卑组建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第二推寅率部众加入了这个大联盟,并成为大联盟中的西部大人之一。《三国志・魏志・鲜卑传》裴注引王沈《魏书》载: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上谷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健落罗、日津、推寅、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其中的“推寅”就是拓跋鲜卑的第二推寅。

拓跋鲜卑的远祖发祥于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它的起源时间要比东部鲜卑早得多。东部鲜卑是在汉初被匈奴击破后,逃至大兴安岭南段鲜卑山的,而在此时拓跋鲜卑已经历了很多世次,在“毛”的统领下,已经威振北方了,只是由于“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而已。正是由于拓跋鲜卑的远祖“不交南夏”,而东部鲜卑在东汉初以前亦“未常通中国(中原)”,故这两部分鲜卑虽同原鲜卑一个种族,但分居鲜卑山和大鲜卑山,早期是否有过接触和联系,在目前的史料中尚找不到答案。但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拓跋鲜卑由大鲜卑山南迁至匈奴故地的时间,应在檀石槐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之前;东部鲜卑与拓跋鲜卑系同种族不同支系;拓跋鲜卑的最初驻牧地在大鲜卑山一带。

第二推寅率部众南迁到达匈奴故地(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途中所率部众人数,史书均无记载。及至力微(第二推寅之孙)统领拓跋部时,部众仍不多,而且经常遭受其它西部大人的侵袭,部众离散很多,被迫往依五原没鹿回部大人窦宾之处。神元(力微帝号)二十九年(248),力微杀死窦宾之子,兼并了他的部众,势力强盛起来。神元三十九年(258),力微从五原东移盛乐,诸部皆来归服。在此基础上,力微以拓跋鲜卑为核心建立了一个部落大联盟。这个联盟民族成分复杂,宗室八姓为领导核心,控制拓跋部八个姓氏的部落。

力微死后,子、弟相传,至拓跋禄官(295-308)时,他把拓跋鲜卑的疆域分少为三部分。这时拓跋鲜卑畜牧业繁盛,财富充盈,控弦之土已达四十余万族猗卢又南掠并州把并州北部的“杂胡”房掠至云中、五原朔方界内,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晋永嘉二年(308)禄官死,猗卢主持拓跋政务,他首先把原划分的三部统一起来,皆由他统管,使权力更加集中。晋永嘉四年(310),铁弗匈奴刘虎联合并州北部的白部鲜卑,进攻晋并州所辖的新兴雁门二郡,并州刺史刘琨请猗卢相助。猗卢率精兵二万击败刘虎和白部鲜卑。之后,刘琨表奏封猗卢为“代公”,并将句注山陉岭以北之地,全部赠给猗卢。由此,猗卢疆域扩大,实力更加雄厚。晋建兴三年(315年),猗卢以盛乐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自称代王,建立了“代”政权。

晋建兴四年(316),猗卢被其子六修所杀,代政权内部变乱,互相残杀,拓跋部一度衰落。东晋咸康四年(338)曾在后赵作质子的什翼健即代王位,改元建国,内部变乱才告终止。

第2个回答  2021-02-10
太祖 道武皇帝 拓跋珪(371-409)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392-423)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焘(408-452)
恭宗 景穆皇帝 拓跋晃(428-451)
熹祖 敬寿皇帝 拓跋余(?-452)
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濬(440-465)
显祖 献文皇帝 拓跋弘(454-476)
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467-499)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483-515)
肃宗 孝明皇帝 元诩(510-528)
敬宗 孝庄皇帝 元子攸(507-530)
长广王 元晔(509-532)
烈宗 节闵皇帝 元恭(498-532)
废皇帝 元朗(513-532)
显宗 孝武皇帝 元修(509-534)
第3个回答  2016-12-09
北魏:

太祖 拓跋珪
太宗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敬寿帝 拓跋余
恭宗 拓跋晃
高宗拓跋濬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拓跋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2-22
拓拔百家姓中排名454位,是北魏道武帝拓拔珪的姓氏,北魏的皇帝也都是拓拔的后人。它起源于鲜卑族拓跋部,也是黄帝的后人,相传黄帝娶妻生子昌意,后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在鲜卑族中以“土”为“拓”,以“后”为“跋”,然后就有了拓拔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