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农户散养政策,鼓励农民养猪,加强环境管理,你支持吗?

如题所述

一、农户加大生猪饲养量,有利于降低生猪流通成本

近两年,国内的生猪价格、猪肉价格都是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这样的猪价情况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跟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有关,导致多地可出栏猪源不足,只能通过外调运输的方式,长距离的运输,会增加相应的物流成本,同时还容易出现一些其他的费用,这种成本会体现在猪价上。如果农村70-80%的农民家里都养猪,整体猪源就会明显增加,市场上缺猪又缺肉的情况有不少。农民手中自己有不少猪时,那就不会担心主产区粮食安全问题,猪源流入市场的综合成本也会下降。

二、规模养猪场占比过高,猪价将很难下调

对于当时的猪价,实际上不少人是没看明白的,因为按照各地反馈的情况看,各地的生猪存栏量是稳步提升的,猪价应该出现回落。不过,生猪价格、猪肉零售价格并没有下跌,反而是稳步上涨,多地猪肉价格继续突破30元/斤,部分地区向35元/斤靠拢。这里面有资金炒作的因素,特别是规模养猪场的话语权继续扩大,农户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小,生猪价格就不容易降下来,毕竟规模养猪场更多是考虑自身利润,生猪价格20元/斤和10元/斤带来的利润空间是差异很大的。如果基层农户手中的散养猪较多,那么规模养猪场在出栏时,就会考虑实际市场需要,猪价反而会更稳定些。

三、改善农民养猪环境,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农民养猪已经有数千年的传统,这种传统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相信还会延续下去。因为农民养猪带来的好处有不少,比如说自家种的蔬菜吃不完可以喂猪,猪粪腐熟后可以用来当农家肥,形成种养结合良性循环,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力扶持农民养猪,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在养猪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一户人家要是养8-10头猪,每天产生的猪粪也不少,卫生打扫不及时,容易产生异味,对周边的村民带来一定的影响,邻里关系容易变得糟糕。此外,猪圈的卫生环境落实不到位,猪的生长发育也跟不上,不利于非洲猪瘟及其他猪病的防控,所以有必要改善农民养猪的环境问题。

四、农民合理安排养猪,可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原来在农村有不少农户散养生猪,不舍得直接扔掉自家的饭菜是一种因素,根本上还是想通过养猪来增加收入。自家地里种的菜,如果没有养猪,多余的吃不完,那就只能扔掉,或者直接烂在地里,而养猪了只不过费点人工,出栏时能换来2000-3000元的收入。特别是这两年,农村土猪肉的价格居高不下,一斤土猪肉卖30元算是便宜的,200斤的生猪,意味着可以获得6000元的收入,如果农民家里养3-5头猪,那么就有2-3万元的毛收入。当然,生猪价格不会持续高位运行,但也不会跌至3-5元/斤,回归常态后,其价格会保持在一定的价格区间,农民只需要合理安排好补栏和出栏时机,养猪还是可以作为增收的一种方式的。

总之,从顶层设计来看,对农民养猪并没有禁止过,一直都是鼓励支持的。只不过各地在落实政策时,为了短期出成绩,或者转移视线,就把农民养猪的问题实行“一刀切”。当然,这种情况如今是极少数,有条件的农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养猪,需要注意的是,农民自己家里养1-2头猪,和养30-50头猪,其性质是不一样的,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1
作者:关键还有一点你没有说,就是生猪的粪尿可以直接做成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也是增加农民收入。
第2个回答  2021-05-17
支持,因为这一做法能够让农户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第3个回答  2021-05-18
我当然支持了。这样的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可以让农民有事情可做,而且也会缓解我国的粮食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一举两得。
第4个回答  2021-05-17
我支持。因为这种情况的话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更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