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文明城的小公民

我是班级的班干部,要写一篇道德评议,题目如上
要是一篇初一的,文章。
我很急,要快点啊~~谢谢
看过好的 会有悬赏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有的同学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确,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了,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只要留心一下周围人物,注意一下大众传媒,就不难发现,凡是事业有成的人他们都十分注重文明礼仪。事实上,越是懂文明礼仪的人,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相反,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的态度,又怎么能发展事业,立足社会?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应该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有教养的人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吧。 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 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着装要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校园礼仪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声喧哗。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上课时要提前到教室进入准备状态,课堂上要积极配合老师搞好教学活动,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不能视而不见。另外,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生文明监督岗及其他人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求人帮助之后,一定要说:“谢谢”。如遇他人求助,应尽力给予帮助,如不能解决时,应说:“很抱歉。”到商店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看他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不能提前退场。乘坐公共汽车、火车,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上车不要争抢座位。 同学们,文明礼仪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按学校要求坚持训练,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同学们,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 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1
“争做文明小公民”(2007-06-23 08:49:56) 分类:随笔
今年小学毕业考试作文是材料作文,选用的是《池州日报·青阳新闻》6月1日的一篇报道《小学生争做“文明小公民”》,具体内容是县实验小学开展文明小公民的活动情况,要求读读这篇报道,想想每天自己或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是文明还是不文明?把它记下来,或许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启示。请围绕争做文明小公民这个主题写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注意作文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出题者具有敏锐的生活洞察力,政治敏感性也非常强,汲取身边的新闻,用小学生自己的事情作材料,配合文明县城创建活动,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匠心独具,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以某校的真实事例为材料,虽然贴近了生活,但作为考核教师重要手段的小学毕业考试,不知道是否有悖于公平。作文要求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而作为实验小学开展这项活动的参与者,特别是考生,必须把自己隐藏起来,是绕开真人真事另作虚构呢?还是不绕开真人真事以真实的身份出现呢?两者都是难的。前者,隐藏了自己,显示了作文的技巧,但也从另一面怂恿了矫情与虚伪;后者,违反了作文的游戏规则,则逃不过规则的惩罚。况且,我并不知道“争做”是怎样的图景,“文明”内涵只略知一二,不知道小学毕业生怎样“争做”,又怎样理解“文明”的。

这样的设计虽然别具匠心,却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本人不敢苟同。一是过分看重文以载道的传统,重视了工具性,淡化了文学性;二是以时事焦点为转移,迎合主题宣传,意识形态味道比较重;三是这样的文章容易流于空泛,弄不好滑入假大空的怪圈;四是这样的文章容易流于表面,如果侧重于“对自己对他人”有所启示,则必然要挖空心思构造所谓的意义和价值,而我自己内心世界的乐趣,真实的自我身份必然要隐藏起来。久而久之的这样下去,学生的作文抒情的要么煽情,叙事的要么矫情,议论的要么站着说话不腰痛。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叶圣陶先生那句话“不要抽出而讲之”。先生针对当时“抽出课文中之政治道理而讲之”、“把作品化为文学若干概念与术语而讲之”,这是为了纠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之弊,近年来出现的“泛人文化”、“无边的讨论”和“随意的拓展”,以及时事政治与语文课程的“拉郎配”,都是另一种形式的“非语文”。

是的,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过许多事情,也曾经思考过这些事情的表与里、对与错、是与非,“文明与不文明”纵然不失为一种角度,总觉得有些单一,如今多元化时代使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也有了多重标准,对于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并不盲目屈从。由此,我又想到自己小时侯看故事片,每每有人物出场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问身边的大人,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时兴了很长时期,然而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人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不能单纯以表面的好坏去断论。一件事情同样也是复杂的,它的产生也有着同样复杂的背景,单以“文明不文明”这把尺子,有些不尽然。

“该与不该”这个问题我们想得多,“值与不值”这个问题我们也曾扪心自问,而“要不要”、“是不是”、“对不对”这些关乎个人生命的真实问题,我们则问得很少,或者问得很浅。往往强调了规范,则抹杀了个性,强调了集体,则淡化了个体,强调了文明,则抹平了特点。就目前而言,各种形式的活动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征文也越来越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的政治化主题越来越繁,而诸此种种,究竟让学生的内心有着怎样的触动呢,不要说震撼了。以大人们的审美代替青少年的审美,以大人们看世界的方法代替青少年看世界的方法,并不顾及青少年的情感世界,这难道不是强词夺理吗?

学生活在大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图构建的世界里,在预设所谓成功的套子里生存,按照成人化的思维,强调某种意义,强化某种训练,以自己的一相情愿强求学生,并美其名曰: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尼采曾有这样惊世骇俗的宏论,他说,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麻痹本能,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麻醉史。他的观点虽然有悖于教育的理想和目标,针对的却是教育的现实。尼采走远了,他的观点还能警醒多少后来者呢?

众所周知,作文的过程既是思维训练思想整理的过程,也是心灵淘洗精神历练的过程,如果说前者体现了写作技巧的习得,而后者却需要写作者以虔诚的心去面对。作文是做出来的,因此名之以“做作文”,“做作文”不需要真实的情感与真诚的心,虚构,迁移,嫁接,转换,甚至连假冒伪劣也用得上。这几年小学生的模式化作文,中考、高考的雷同作文,教师从网上下载的参评论文,都是把作文当成技术的要素,全然与做人没有任何关系,更有甚者,把天下文章一大抄奉为真理。

写作状态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这种微妙而快乐的状态,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的,从真实的内心世界而抵达善良与美的境界,一开始并不从外部表象出发,而是这些外部表象经过内心的思考与过滤,最初还是从心出发的,我不怀疑从善良抵达善良与美的路径,也不反对人之初性本善的高调,但是一旦确立善良为写作底线,抵达的将是镜像与幻像。加缪的观点是对的,问问自己的心,然后开始写作。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做一个文明城的小公民方法如下:

    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注意公共场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在学校、教室、宿舍、影剧院等场所的礼仪,还有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

    看他人演出,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不能提前退场。乘坐公共汽车、火车,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上车不要争抢座位。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包括以下的内容:公民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是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