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对诗经艺术的超越

如题所述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学课本里也因此收录了不少乐府诗,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一、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反映。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有的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逼得男主人不得不“拔剑东门去”,走上反抗道路(《东门行》);有的是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病妇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妇病行》);更有孤儿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竟然有生不如死的想法,小小年纪便对命运已经完全丧失信心(《孤儿行》)。两汉乐府诗在表现平民百姓疾苦时,兼顾到表现对象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对于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同是收录在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诗,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把人带进另一个天地。这三首诗基本内容相同,都是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相逢行》的作者犹如一位导游,两度把人引入侍郎府。第一次见到的是黄金为门,白玉为堂,堂上置酒,作使名倡,中庭桂树,华镫煌煌。第二次见到的是鸳鸯成行,鹤鸣噰噰,两妇织绵,小妇调瑟。在渲染主人富有的同时还点出了他的尊贵身份“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是一个既富且贵的家庭。《鸡鸣》和《长安有狭斜行》把表现对象的显赫地位渲染得更加充分。或云“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或云“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诗中的富贵之家不只是一人居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宦达;所任官职也不限于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秩达二千石的高官显宦。

  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诗同时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它们的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遍历天堂地狱,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二、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汉乐府诗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鼓吹曲辞收录的《上邪》,是女子自誓之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诗用语奇警,别开生面。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止。两汉乐府诗中的女子对于自己的意中人爱得真挚、热烈,可是,一旦发现对方移情别恋,中途变心,就会变爱为恨,果断地与他分手,而绝不犹豫徘徊。《有所思》反映的就是未婚女子这种由爱到恨的变化及其表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边,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毅然决然地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她爱得热烈、恨得痛切,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孔雀东南飞》所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爱与恨。诗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之间只有爱,没有恨。他们的婚姻是被外力活活拆散的,焦母不喜欢刘兰芝,她不得不回到娘家。刘兄逼她改嫁,太守家又强迫成婚。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后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他们之间的爱愈加炽热,最后双双自杀,用以反抗包办婚姻,同时也表白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恋之情。作者在叙述这一婚姻悲剧时,爱男女主人公之所爱,恨他们之所恨,倾向是非常鲜明的。

  三、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体现

  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而采取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薤露》、《蒿里》是汉代流行的丧歌。《薤露》全诗如下“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这首诗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蒿里》把死亡写得更为凄惨:“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是以无可奈何的态度看待魂归蒿里这个不可抗拒的事实。

  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汉乐府坦率地传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这在《练时日》、《华烨烨》、《上陵》等诗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为后人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参考资料: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4555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6
说清楚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