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的发展动态

如题所述

1.经验积累阶段
2.学科建立阶段
3.近代以来的发展阶段

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经验积累阶段
主要指16世纪以前。人类最初凭着经验逐渐认识天气和气候。例如,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周代的《诗经》,已有很多天气和气候知识的记载。秦汉时代出现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开始以自然物候的季节变化预报农时,一直沿用至今。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通过物候现象的地区差异说明了各地气候的不同。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曾著《气象学》(约公元前340)一书,对当时的天气和气候知识作了系统的总结。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气候从赤道到北极划分为 24个气候带。
学科建立阶段
主要指16~19世纪。气候学成为一门学科是在有了气象仪器观测以后的事。16~17世纪,温度表、气压表等仪器相继发明,并普遍使用。利用这些仪器的观测记录,开始了系统的气候研究。1817年,德国A.von洪堡首次绘制了全球等温线图,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的开端。1883年,奥地利J.F.von汉恩编著了《气候学手册》一书,提出较完整的气候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并为研究全球气候提供了资料。1884年,俄国А.И.沃耶伊科夫著《全球气候及俄国气候》一书,分析了太阳辐射、水分循环、下垫面等对气候的作用。以后E.布吕克纳等曾根据太阳黑子数变化周期预测未来气候。这一时期主要是分析研究气候要素的地区分布,定性描述区域气候的特征。
近代以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后期,世界气象观测网逐渐形成。到20世纪初,气候学研究从描述性为主发展到以理论研究为主,出现了气旋模式、锋面理论,气团学说等,积累了许多天气图资料,开始进行气候形成及变迁的研究,气候学在各方面的应用受到重视。1900~1936年,德国W.P.柯本根据气候同植物的关系,对世界气候进行了分类(见柯本气候分类)。1920~1925年,苏联Е.Е.费奥多罗夫创立综合气候学。1930年,柯本和R.盖格发表《气候学手册》,对气候学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30年代初,T.H.P.伯杰龙和T.海赛尔贝格开创了天气气候学。在30年代和40年代C.W.索恩思韦特、Б.П.阿利索夫等都进行了各自的气候分类(见索恩思韦特气候分类、阿利索夫气候分类)。20世纪中期,随着高空气象观测、无线电技术、气象卫星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以及采用人工气候模拟等方法,气候学迅速发展。50年代,N.A.菲利普斯第一次用流体力学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模拟了气候的形成。随着对海洋与大气相互关系的研究,一些学者从动力学角度研究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转换,探讨气候形成原因。1950年,英国C.E.P.布鲁克斯研究了地质时期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气候。70年代初,世界范围的气候异常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广泛地开展了气候变化的研究。1972年,中国竺可桢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此后,中国学者又发表了中国五百年旱涝历史资料等。美国学者用数值方法模拟了 1万多年前的古气候状态。并广泛开展了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研究。随着气象卫星的应用,气候资料的数量激增,用电子计算机快速处理气候资料的业务也随之发展,并提出了监视地球气候变化征兆的气候监测计划。从70年代起,气候学已扩展到同时涉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气候系统的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