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资料

如题所述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3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祖上迁至宋国。

庄子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

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

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庄子的故事:

1、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

2、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心之间的不同,远远超过人鱼的不同,人心七窍,混杂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

不同的轨迹给不同的人带上不同的烙印,不同的习惯。人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身边的人和事,只不过,有的被岁月打磨成哈哈镜,有的被打磨成放大镜,不同的镜子看到不同的世界,彼此之间都是无法理解的隔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不应该轻易对任何人和事下判断。

3、视权贵如腐鼠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梁国是不怀好意,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8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中文名: 庄子
别名: 庄周、南华真人
国籍: 战国时期宋国
出生地: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
出生日期: 约前369年
逝世日期: 前286年
职业: 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 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代表作品: 《庄子》
提供者;无名氏
第2个回答  2019-09-01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史记》的介绍
  《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第3个回答  2022-07-03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是道家代表人物。在有限的史料记载中,只知道庄子曾在蒙(今河南商丘)做过漆园吏,但不久就辞官回家,此后专心著书讲学,再未踏入仕途。
辞官后的庄子依旧住在阴暗潮湿的小巷子里,靠编制草鞋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有时还要向人借粮救急。尽管生活困苦,庄子却思想高超,甘于贫困,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庄子博学多才,对社会中的很多丑恶现象给予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他认为乱世是由历史的堕落所致,所有的是非之争都是劳心而又无所谓的事情,因此面对社会的丑恶他并不是积极地应对,而是消极逃避,甚至产生了极端厌世的思想,甚至认为人兽杂处的时代才是至德之世。但这也正是庄子了悟生命的结果,于是,他将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道”字,认为道涵盖一切,无时无处不在,不受任何限制。
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道合一”,他又把达到这一境界的人称为“真人”、“至人”、“神人”。
庄子又称“天道自然”,主张人应顺应自然,否则就会违反万物的本性。庄子妻死他鼓盆而歌。惠施不解,谓之薄情。庄子却说,“妻子去世,我固然伤心,但“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庄子视生死为自然,生不足乐,死不足悲,是对生死的一种诗意的领悟。
庄子一生所追求和崇尚的实际上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综观庄子学说,其宇宙观和人生观都没有脱离唯心主义的范畴,但在他的许多篇章中,都反映出了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事物的相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而,在他的认识论中,闪耀着辩证的思想光辉。
第4个回答  2017-06-28
这个应该还没出来吧。维他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