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运河的始末

如题所述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36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610年完毕,是隋炀帝非凡的政绩,也是隋炀帝的暴政。例如,大运河开通之后,曾“游幸”江都。605、610、616年,隋炀帝三游江都(扬州)。“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沿途几百里的州县都要献食(《隋书》卷二四《食货志》)。隋朝大运河,其开凿必然脱离不开间接地屠杀人民。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开凿过程中滥施酷刑,进行镇压民众抵抗运动。规定:凡反抗者“罪无轻重,不待奏闻,皆斩”(《隋书·刑法志》)。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为复兴生产和加强漕运,开皇四年(584年)开“广通渠”引渭达潼关。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但今人所说的京杭大运河是元朝忽必烈所开,仅古邗沟、江南运河有重合。
隋朝大运河---605年至610年开通,共四段:(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隋朝大运河
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曾三次大型地征用民力。据文献载:(1)大业元年(605)三月,征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黄河;又自板诸(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历荥泽入汴水;复自开封之东引汴入泗,达于淮水。同年发淮南民十余万整修邗沟(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扬州)至扬子入江。(2)大业四年(608)正月,征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3)大业六年(610),下令开江南河,从京口(江苏镇江)到达余杭。
隋朝大运河,开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隋炀帝运河,开通目的:修运河是劳民伤财的举动,是炀帝的功绩,是暴政。加强对东南方的统治、沟通南北经济、加强华北地区的军事力量。大运河开凿,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但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联系,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造福人民。运河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政治上,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需要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地位作用:隋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四段。接五大水系黄河,长江,海河,淮河,钱塘江,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运河长度,世界首屈一指,河道水深、宽度、通航能力--是最大的。运河开通,“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皮日休曰:“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汴河怀古》(皮日休)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如同长城,饮誉世界,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城市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迅速繁荣;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中央集权稳定。
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此后,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02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36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运河---605年至610年开通,共四段:(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曾三次大型地征用民力。据文献载:(1)大业元年(605)三月,征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之水达于黄河;又自板诸(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历荥泽入汴水;复自开封之东引汴入泗,达于淮水。同年发淮南民十余万整修邗沟(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经江都(扬州)至扬子入江。(2)大业四年(608)正月,征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3)大业六年(610),下令开江南河,从京口(江苏镇江)到达余杭。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02
605年——610年开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此后,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第3个回答  2011-03-02
大运河历史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0583.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