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英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历史人物:牛顿
近代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巨人,一生有无数科学成就,遍及力学、光学、数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这位英国科学巨匠目睹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有关万有引力的灵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美丽传奇。
生平大事记
1642年12月25日,牛顿诞生於乌尔索坡。出世时,父亲己过世。
1645年母亲改嫁邻材牧师,牛顿与外祖母相依为命。
1649年进私塾念书。制造日晷仪、水车。
1655年进格兰姆皇家中学,寄宿药师克拉克家。制造风车、水漏时钟。
1656年母亲的第二任丈夫去世,牛顿休学回家帮忙。
1658年重回格兰姆学校。
1661年入剑挢大学三一学院,当工读生。
1664年获得三一学院奖学金,停止工读,专心研究。
1665年~1666年这段时间,是牛顿创造力量旺盛的时期。牛顿一生中的重要成果,遍及力学、光学、数学、哲学等许多领域,但他的几乎所有主要的数学物理思想,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按照牛顿本人的说法,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色彩理论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构思而成的。
1665年大学毕业,留校研究。发明二项式定理。
1666年发明万有引力、微积分学,研究光谱及望远镜。
1667年重回剑挢大学,被选为特别研究员。发明反射望远镜。
1668年获硕士学位。
1669年任三一学院的数学讲座教授。开始讲授光学。
1671年向皇家学会提供反射望远镜。
1672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一六七五年发现『牛顿环』,提供光的『微粒说』。
一六七七年莱布尼兹宣告发明微积分学,两人产生论战。
一六八四年开始写『数学原理』。
1687年,出版了自己的划时代名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被看作经典物理学的《圣经》。
1689年被选为国会议员。
1690年发表宗教论文。
1693年微积分学出书。驳斥无神论者。
1696年任造币局监督。
1699年任造币局局长。拟订历法修正案。接外甥女来往。
1700年发明六分仪。
1701年连任国会议员。
1703年任皇家学会会长。
1704年《光学》一书出版。
1705年安妮女王封为爵士。
1708年微积分学公开论战。
1711年出版分析学。
1725年迁居郊区养病。
1727年3月20日逝世,葬於西敏寺,与英国历代君主和名人长眠在一起,供世人瞻仰。

英国历史人物:达尔文

达尔文的进化之声(2001.2.11)

很久很久以来,好像谁都没能准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人是怎么诞生的?一直到一个叫达尔文的英国人的出现。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探索者,又是一名反叛者,是他改变了人类的地位。

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葬在牛顿的旁边。墓碑上仅刻着: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生于1809年2月12日,死于1882年4月19日。”

少年时代

1809年,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出生于英格兰的鲁斯布里。父亲是一位内科医生,在乡间声名显赫,是有名的乡绅。母亲体弱多病,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他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在少年时代达尔文就开始酷爱博物学,热衷于去野外打猎、捉鸟、搜集标本甲虫等。以至父亲担心他会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为了长大后有一个可靠的职业,他听从父亲的建议进入了爱丁堡大学学医。但枯燥乏味的医学课程引不起达尔文的兴趣,于是在1828年,进入了剑桥大学学习神学。

在剑桥大学的学习期间,他遇到了约翰·亨斯罗教授,是他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亨斯罗教授是一位专职牧师,也是一位业余的植物学家,是他唤起了达尔文对大自然的激情。达尔文开始同大自然打交道,并亲自深入大自然去探索。他狂热地搜集动植物标本,并贪婪地阅读着有关科学探险的书籍,梦想着拥有同样的探险经历。

“贝格尔号”

剑桥大学毕业后,达尔文回到了家乡。不久他收到了亨斯罗的一封信,问达尔文有没有兴趣跟英国军舰“贝格尔号”去一次环球旅行。达尔文欣喜若狂,并最终说服了原先对此持反对意见的父亲。

1831年,达尔文踏上了征程,在此过程中他把晕船和暴风雨等所带来的痛苦,都融入到对大自然的体验中。他不知疲倦地收集着数百种异国生命的化石、皮毛和尸骸。船航行至阿根廷时,他遇上了如野兽一般生活的提拉弗格野人。当时他简直不能相信上帝造人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像他以及剑桥的教授是如此的文明优雅,而他们是如此野蛮。这次经历使他相信人本来也来自动物王国。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其实都有亲缘关系,他们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达尔文定期将收集到的标本打包,运回给剑桥的亨斯罗教授。亨斯罗高度评价了达尔文所做的工作。

海龟———海底甲壳动物

他用8年时间来分析海底甲壳动物。在加勒比岛屿上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和整个西方历史学的传统观点。这些岛屿上的动物极不寻常,它们都很驯良,同时每个岛屿上的动物都有几乎相通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达尔文终于认识到所有这些动物物种都来自同一个祖先。而《圣经》里说世上所有的动物在造物之初便定型。加勒比地区的动物形态使达尔文相信动物都是会进化的。达尔文的发现似乎直接向上帝造物论发起了挑战。

1836年,“贝格尔号”在航行了5年后终于回到了英格兰。在这次旅行中,他发现了1500种动物的化石,发现了4000种动物的表皮,骨头的标本,其中有许多欧洲人还是第一次了解。因而达尔文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英国的科学界的精英们力邀这位年轻人加入他们的圈子。此后,达尔文在坐落于英国乡间的自家后院里继续着他的研究和观察。

1839年,他出版了《“贝格尔号”航海记》,这部书十分畅销,再次表明了他的科学观点,并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从猴子想到的进化

1842年,他写了一篇长达35页的论文,阐述了进化论的框架。他把论文封在一个信封里交给了他的妻子,叮嘱她,如果他突然死去,请她将论文发表。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教授进化论,等于把自己放在异端的位置上,他将被视作危险人物。达尔文别无选择,他只能将他的理论埋藏在心里。1851年当达尔文所钟爱的大女儿安妮夭折后,达尔文受到刺激,他开始公开他的进化论。他用数年的时间著书,并进行修改。

1853年11月,达尔文荣获伦敦皇家学会的皇家勋章。在之前的12年中他写完了《“贝格尔号”动物学》,出版了《“贝格尔号”地质学》,修改了《考察日记》。他还通过《一八四八年概要》这部有条理的手稿,形成了自己的“物种起源”的理论。1854年,达尔文开始花全部精力研究物种起源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观察和实验。

1856年初,达尔文开始着手写《物种起源》一书。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个名叫华莱士的学者同样提出了非常接近生物进化的思想。达尔文与华莱士在互相独立和彼此不知道的情况下,创立了同样一个非常巧妙的学说———物种起源。1858年7月1日,植物学界成立的林纳学会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由学会书记宣读了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论文。英国最伟大的地质学家和植物学家赖尔、虎克十分肯定的介绍了达尔文著作的重要性,指出了他的思想观点是建筑在从事实得出的广泛结论的基础上的观点,是经过多年深思熟虑而验证的观点。他们希望达尔文和华莱士著作中的一些带指导性的成果,能成为公众的财富。

我想我知道人类起源的真相

按进化论的说法,人类在遥远的过去只不过是一种没有高尚灵魂的动物,这是基督教所无法认同的。没有灵魂,就没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就没有天堂和地狱。就没有恩赐和惩罚。在努力完成自己的著作时,达尔文感到自己正在遭受的煎熬。

他被烫伤了,他倒地摔伤了腿。他连走路都不能走。他一边呕吐,一边修改着他的著作,他将该书的副本寄给他在剑桥的朋友们以及他的牧师,同时附上给他们的信。他在信中说:“你们也许恨不得将我钉上十字架。”

1859年11月24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了。第一版的1250册全部在一天内销售一空,第二版的3000册书也很快被抢售一空。此后这本书在英国发行了4万多册。欧洲各国也开始翻译这本书,西班牙、波兰、俄国都有译本。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是在他乘“贝格尔”号环球旅行时产生的,经过20多年的深思熟虑和艰苦劳动,通过对大量事实的研究和收集,达尔文终于将这些思想整理成书。

《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的这一天,不只是在达尔文的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19世纪50—70年代大批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的观点和对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观点改变的一天。

《物种起源》虽然一版再版,但达尔文只是把它看做是一部巨著的摘要。他随后又陆续出版了《兰花的传粉》、《攀缘植物》、《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等著作。为此他获得了英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科普雷奖章。

1871年2月14日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起源》一书,并取得了无可置疑的成功。由于此书触及了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这一极为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因而引发了一阵既有愤怒,又有赞赏和惊异的浪潮,并受到了宗教观点的卫道士们及唯心论者们的攻击。但达尔文在众多科学界的朋友帮助下,特别是赫胥黎给了达尔文许多无私的关怀和帮助。使达尔文得以度过那个极困难的时期。

剑桥大学授予达尔文法学博士的称号,并拨款绘制了达尔文的肖像。同时他还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植物学部通讯院士,达尔文谦虚地称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因为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植物学家,只认为自己是一个植物爱好者。同年他又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通讯院士。

在艾玛怀中去世

《物种起源》发表后的20年间,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尽管仍有人反对达尔文的观点,但讨论这一命题不再受人嘲笑,达尔文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并被剑桥大学授予荣誉学位。此时距他离开剑桥大学已有50年。他的灵魂重又回复了宁静,但与他的妻子艾玛之间的痛苦冲突却依然没法解决。

艾玛坚信人可以在天堂获得永生,但每当想起她和达尔文将不能在天堂里共度美好时光时,她便十分悲伤。

在他们晚年,信仰上的冲突变得日益强烈。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的贤惠的妻子依然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是在艾玛怀中去世的,他的头枕在她的胸口,弥留之际,他一直反复说着他希望他们能永远在一起。但他知道在艾玛的信仰中,她会获得永生,而他不会。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心脏病而去世。

达尔文在他死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物种起源》一书以29种语言被印刷了400多次。

他的理论唤起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认识,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进化论

在18世纪中叶以前,人们认为,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了。达尔文不主张神造说,他在书中提出了进化论。

所谓进化,就是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不是不变的,是逐渐进化的。进化论是在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生物系谱,在生理器官的比较中建立了生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发现了生物的同源。达尔文的学说不仅被生物学考古和生物解剖学所证实,而且现代的生物基因学说也证实了生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当然进化论不是十全十美的,最不足的是回答不了生命的起源的问题。达尔文自己也感到深深的遗憾,甚至担忧:一旦有谁证实了生命的最初不是他推想的样子,进化论岂不变成了空中楼阁?达尔文的局限是当时整个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达尔文不可能在当时一揽子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19世纪三大发现

恩格斯将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细胞学说:

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能够表现各种生命现象,例如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繁殖、遗传、变异、应激性和对环境的适应等。1665年英国科学家R·胡克用简单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的结构时,发现它是由许多蜂窝状小室组成的。胡克最早把这种小室称为“细胞”(cellulae)。虽然当时他所看到的只是死亡的植物的细胞壁,但是细胞这一表示生物结构基本单位的名称,后来得到广泛使用。

1893年德国生物学家M.J.施莱登和T.A.H.施万分别从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的观察中得出结论,创立了著名的细胞学说,明确了从单细胞生物直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进化论:

进化论是在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生物系谱,在生理器官的比较中建立了生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发现了生物的同源。

英国历史人物:瓦特

瓦 特

瓦特出生于英国的格林诺克,由于家境贫穷没机会上学,先是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后又到格拉斯哥大学去当仪器修理工,瓦特聪明好学,他常抽空旁听教授们讲课,再加上他整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学识也就积累的不浅了。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象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观察漏气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热气冲出,他急忙躲闪,右肩上已是红肿一片,就像被一把热刀削过一样,辣辣地疼起来,弄得他心烦意乱。他真有些灰心了,这时,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勇气,妻子用激将法又激起了继续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实验室,将过去的资料重新翻阅一番,打起精神又干了起来,干累了就守着炉子烧一壶水喝茶。一天,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那一动一动的壶盖。他看看炉子上的壶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灵感来了:茶水要凉,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从汽缸里也“倒”出来呢?

这样想着,瓦特立即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头疼的漏气问题。

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12
1.克伦威尔 2.莎士比亚 3.丘吉尔 4.牛顿 5.蒙哥马利 6.伊利莎白一世 7.哈雷 8.瓦特 9.霍金 10.撒切尔夫人
第2个回答  2011-02-27
补充一下,像莎士比亚,简奥斯汀,查尔斯狄更斯这些文学巨匠都是英国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