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在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如题所述

教育意义: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司马迁约在三十八岁时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他四十二岁时,武帝下令改秦历为夏历,实行太初历。司马迁在这一年着手《史记》的撰写。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卷入汉朝大将李陵事件。汉朝大将李陵在与匈奴作战时,战败不幸被俘。朝中的各位官员行溜须拍马之能事,将李陵至于死地,汉武帝愤怒异常。

司马迁就向汉武帝进言道:李陵心怀汉朝,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原则的人,绝不可能投降,需要进一步查清楚再定罪。但事情在汉朝大将李广利没有从匈奴迎回李陵而再次恶化,李陵家族被抄,司马迁为其求情也受牵连,被汉武帝下令处死。司马迁无钱赎罪,最后遭到残酷的宫刑。史称“李陵之祸”。

司马迁受宫刑之后,精力遭到很大冲击,在极度苦楚中忍辱奋发地度过了八年,终于在汉武帝征和初年(前92年),完成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通史,即《史记》的编撰工作。

扩展资料: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司马迁完成了《史记》全书,前后经历了14年。这部巨著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记录了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组成,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8
本人认为值得歌颂但不值得学习,在这个现实残酷的今天,你不会遭受宫刑但是有比宫刑更残酷的在等着你,千万不要和领导对着干!当然作为老师应该教学生正直,要坚持真理,要怎么有舍生取义的精神,可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学校教的不试用!
司马迁和汉武帝做对,当然没好下场了,他没有交际头脑,情商不高,他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不必激怒汉武帝!这样完成《史记》不是很好吗???
司马迁那怕面对艰难挫折、身心的摧残,都必须坚韧不拔,这样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传颂的!但是做事首先要学会变通,搞好社会关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28
那怕面对艰难挫折、身心的摧残,都必须坚韧不拔,为了自己的事业坚持下来。这就叫毅力
第3个回答  2021-12-19
教育意义: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2-28
废寝忘食 名山大川 飞来横祸 刚正不阿
不白之冤 夜以继日 名垂千古

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