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为什么会在汉元皇帝时由强盛走向衰败呢?

如题所述

西汉王朝在汉元帝时的衰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

1.汉武帝后期已有衰落的迹象。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由于对外连年用兵,对内大事兴作,极大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空前地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加之官吏贪暴,豪强横行,灾荒频仍,赋敛无时,“人相食”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民反抗的事件层出不穷。汉武帝颁布更为严厉的刑罚来压迫百姓,最终导致各地爆发起义。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发生激变。

汉武帝


2.经过汉昭帝和汉宣帝的努力,国力有所恢复,但是根本矛盾无法解决。


3.到了汉元帝时,他崇尚儒家,排斥法家,对外戚、儒臣和宦官势力不加以节制。
在位中后期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社会矛盾。权贵阶层为了加强,以及巩固自身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尤其是豪强以及大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农民流离失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帝的中央集权。汉元帝没有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反而放纵外戚和宦官专权,至此西汉王朝开始逐渐走向衰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5
公元前141年3月9日至公元前48年1月10日, 刘彻,刘弗陵,刘病已在任时,大汉经济最繁荣,政治最稳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发达,疆域最辽阔,综合国力世界第一,史称“武昭宣盛世。”
这以后,西汉由盛而衰,过程和原因是
汉元帝和他的儿子汉成帝刘骜,即为元成之世,是西汉帝国国势日趋衰落的转折期。这与当时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化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元帝表面上“柔仁好儒”,实际上姑息、纵容宦官、奸佞迫害贤臣,政治黑暗**。而成帝刘骜“湛于酒色”,宠任外戚―其母后王政君的王家乱政,自王政君的弟弟王凤以来,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在朝廷的势力日渐巩固,最终又王家的庶出子王莽篡取了汉家江山。
败于哀、平
汉成帝无子而终。成帝皇后赵飞燕联同元帝昭仪傅氏合力排挤王氏。迎立傅昭仪之子、成帝之弟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并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宫禁。大司马王莽见大势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建议暂时退让,结果王莽辞官回到新野新乡封国。汉哀帝的“断袖之癖”,让汉朝逐渐衰弱。二十二岁的宠臣董贤拜为大司马辅政。
汉哀帝死后也无子,王氏权力再起,迎立汉哀帝的堂兄弟,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为帝。汉平帝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渐干预朝政。最后,他毒杀平帝,废黜其后继位的宣帝玄孙孺子婴,于公元9年初正式称帝,改汉为新,煌煌一时的西汉帝国终告灭亡
第2个回答  2021-06-05
西汉王朝在宣帝时国力达到顶峰,到元帝时就开始江河日下,“前汉之衰始于元、平”是很多史家共同的观点。其原因是汉元帝性情柔懦,容易轻信身边的臣子,他改变了父皇“王霸杂糅”的国策,放纵儒臣和宦官,对豪门世家的兼并聚敛也不加抑制,为西汉后期外戚、豪强势力的抬头埋下了隐患。
第3个回答  2021-06-05
因为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用兵消耗了太多的国力,后来的昭宣中兴略有恢复,但是改变不了官僚体系日益僵化的局面,同时民间的土地兼并现象也是到了难以挽回的状况,这两点是几乎是多数封建王朝衰败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汉元帝时期多地出现自然灾害,加大了国家的负担,而汉元帝又不是一个很有水平的皇帝,所以由盛转衰也是很正常的。
第4个回答  2021-06-05
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汉元帝时期结束了汉昭帝时期的一个中兴的一个情况,所以说这个应该是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他没有能够继续汉昭帝的一个改变,或者说是维持一个变化,没有能够让汉朝变得更好,所以说从他开始,汉朝就慢慢的又走向衰落,这不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个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从他之后汉朝就开始走向衰落,也就是相较于汉昭帝来说,事实上不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