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社会科学基础的思想收获作文800字

如题所述

  今年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各级领导、各界校友重返聚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特殊日子。古人云:三十而立。对于一所高等学府来说,30年虽然并不算长,就象人类一样,到“而立之年”,经过30年的积淀,不仅积累相对丰富、宝贵的经验,而且总还会有不少的人生感触和领悟。本人是通过现身说法,讲述本人是如何通过在研究生院的教育体制下经过6年学习和在社科院的3年工作,最后逐步演变成为现代化的“两栖动物”的真实故事。

  
  1990年硕士毕业工作在不同的战线,中断8-9年学习之后再度上学考博,源于如下的几点原因:一方面是在商海闯荡8-9年,自己已经32岁了,经过1992-1998年市场经济的洗礼,明显感到90年之前学习的原先的知识结构明显老化,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虽然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但是,感觉缺乏系统,显得乏力、后劲不足,需要进一步“充电”,完善自己,为下一步冲刺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当初硕士毕业时候急于就业而中断、尚未连续冲刺实现的进一步深造的愿望。第三点原因就是我的前岳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张仁德先生的鼓励。他鼓励我继续深造,对个人将来的发展定有帮助。张先生是80年代留学前南斯拉夫回国的经济学博士,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学领域、世界经济学领域、制度经济学分之产权经济学领域,不仅著书多部,而是在某些领域研究深入,发表过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文章,很有建树。1997-8年与其女儿结婚之后,经常与他一起探讨上述领域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深受到他的启发,而且还产生一些共鸣。
  
  实际上,从1998年起,我考博考了两次:1998年与1999年。第一次考博时候,按照历年的考题、题型准备,虽然时隔8年,某些理论有些生疏了,但是,还可以,在世界经济专业科和英语科考试都不错,特别是英语考试,成绩超过了有些去过美国进修在美国所工作的某位评上助研的考生,后者因为试题没有做完而中途放弃。但是,在经济学原理科考试,我一见题型就知道与前些年的不一样,因此,结果是该科的成绩不理想而没有被录取。事后,据说是经济学原理漏题事件而学校突然改变题型,客观上打乱了我原来在该科上的应试准备。我没有气馁,而是准备第二年再考。
  
  失败是成功之母。1999年,我吸取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全面准备考试。当然主要是上一次失败的经济学原理。此次考试的成功之处还有,我在外企工作多年,我的英语因为经常使用,不用再复习。这给我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去复习经济学原理和专业课。因此,三门考试的成绩名列前三,理所当然顺利进入复试,即面试。接到面试的通知,我就知道,该是我显身手的时候了,因为我不光理论功底扎实,而是活学活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通过悬殊、激烈的招生比例,在不用复习英语、边工作边自己复习就参加考试的前提下,顺利战胜许多在校生,考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攻读世界经济的博士学位。在规定使用英语交流的面试过程中,我表现非常突出。对于考官的一系列的提问,我都做了如实的问答,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对于一个难以把握、不好回答的难题与来进一步学习的目的结合起来回答,非常巧妙,既体现我的坦诚,又显示出我的求学愿望,令在场的所有参考人士折服。当时担任主考官、英国牛精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所长余永定给与我很高的评价。最后,他说,我的英语水平是:“more than enough”。并且在开学典礼之后,号召其他同学向我学习。
  
  另外一名来自湖北的非经济学专业的考生,虽然笔试成绩也进入了前三名,进入面试阶段,可是,在先于我的面试的过程中,因为他没有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而被淘汰。
  
  这说明,考生具有实际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某些在校生站在象牙塔里考博士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理论学习没有间断,笔试成绩容易得高分。但是,也有一些缺陷。比如,由于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遇到紧急问题的回答和处理相对弱些。我的经验说明,读完大学时候,并不一定要硕博连读。中间是可以间歇、通过工作来调整自己、积累经验的。好处多多。个人心态更加趋于平和,看问题更加理性。由于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非在校生对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会透彻,当然,遇到紧急问题的回答、抗压和处理能力也要强些。
  
  这些年,随着扩招、80后新一代的那些硕博连读,养尊处优、缺少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工作经验体会的毕业生,最后被迫进入市场经济挑战的社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解压、抗压能力十分薄弱,是易显而见的。不少学校的学生出现郁闷、心理障碍,某些出现自杀等极端情况,一方面说明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出现某些弊端、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考生对于个人时候接受这样的教育制度、如何选择和接受不同的教育等需要进行自我调整,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适者生存的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在社科院学习和工作的最大收获:在研究生院独特、灵活、先进的教育体制下,我找到更加开阔眼界,练就基本功,走向国际化的自由发挥空间
  
  就象第一节所述,研究生院建立后,曾经历过一个长达八年靠租借校舍办学的“草创游牧”时期。1985年定居下来后至1987年9月我们入学报到,虽然先后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材和学界、政界、商界骨干与精英,但狭小的校园和落后的办学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妨碍了研究生院作为国家最高专门人才培养基地这一神圣使命的履行。1987年9月,入学报到之后,我们新生仍然感觉到研究生院的基本办公、学习和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薄弱,有诸多不便,比如,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半径非常狭小,包括接受发送邮件包裹都去到大山子邮局。但是,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诸多好处。因为学校占地比较小,活动半径比较小,离闹市区较远,环境相对比较封闭,非常有利于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和专研。
  
  对于我们来说,上研究生院,是一个目标和眼界更高、使命更远、自主性更强、自我约束和管理更强、吸收知识更多的大舞台。
  
  研究生院探索出了一条科研机构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成功发展之路。这是一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道路,也是一种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尽相同的办学模式。研究生院的办学模式,用一句话说,就是“集中办院、按所设系、分片教学、统一管理”。通过研究生相对集中地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过各教学部和教学系分别组织专业课和导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这样一种两段式培养,研究生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共同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和机制。这种培养方式和培养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师生比例极高,总体上看不足1:1,是一种典型的“师徒式”精英培养方式。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点:一是学生有较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时间集中力量做自己喜欢做的学术研究,倾力开发和发展自己的专业兴趣;二是直接参与或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从研究生学业开始之初就能够进入学术研究的最新领域、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接触学术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前沿观点;三是较高的导师/学生比例,为学生更多地得到导师的精心指导和言传身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由于当时的招生人数较少,200人左右,学校将一届的学生安排经济片、政法国际和文史哲三片,宿舍相对集中,划分管理。每周除了在研究生院驻地上必修的公共课以外,就是要到各自的研究所里见自己的导师,就自己所喜欢的课题与导师协商,接受导师的“师徒式”指点。这个相对狭小和固定的人文小环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潜心专研自己所喜欢的课题是非常有好处的。毕竟,研究生教育已经不象一般的本科教育了。
  
  这种“师徒式”的教育具有许多优越于现代工厂化教育(例如,中学、大学本科教育、某些大学大规模扩招之后的研究生教育)的优点: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既可以打破迷信,又对于学生个人的专业能力、品德素质、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是终生享用的。我后来的积极正派人生、严谨专研学术、谦虚、平和、为人低调、乐观处世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我的两任指导教师:美国研究所的陈宝森先生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戎殿新先生密切相关。就象如下所述,我的另一位校外导师:南开大学的张仁德教授在我1997-2002年考、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上述方面也同样发挥了致关重要的作用或者影响。
  
  非常难能可贵的教育安排就是,不同专业、系别的学生能够在上公共课或者听外来的讲座时碰在一起,非常有利于跨专业、混合专业的比较、了解,通过相互介绍和讨论,有时候可以找到共同的交叉的话题,做到相互补充,结交跨专业的朋友。比如,当时研究生院里还有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山基分校联合举办的英语语言培训中心,主要由美国加州大学洛山基分校派美国的英语老师来授课,基本采用英语教材。因为英语是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培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改变当时外语教学普遍不高的局面是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的,尤其是对于从事国际片研究的学生来,熟练地掌握英语、进行国际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工具之一。
  
  而且,在经常与来自北大、清华、人大、中科大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的同学、校友交往、接触过程中,我们没有发现他们多少过人、高人之处。大家的起点基本相同,相处融洽,在许多方面,存在相似和相同的情况,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平等、平凡的接触过程中,也就是说,当时的普遍感觉,作为北师大的人,与北大、清华相比,同样平等的、是骄傲的,没有多少差距的。在社科院这个新的平台,大家都融合了,有了新的归属感,认同感,再也分不出彼此来自何方。
  
  最让我们最开阔眼界的就是,除了研究所里经常聘请国内外某些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所里做学术交流、讲课、做讲座。研究生院还聘请国内外某些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来研究生院做学术交流、讲课、做讲座。大家随时听。记得1988年,学校通过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浦山的关系,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茵教授来学校做有关世界经济的讲座,教室高棚满座,我们第一次亲眼目睹和聆听了这样世界著名的人物来给我们做讲座,不管是否听懂、他是否讲的好,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见过名人、崇拜名人的学生来说,那当然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荣幸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研究生院对我的特殊人文关怀,对于我后来的人生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正如学校总结的那样,研究生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她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的人干什么问题始终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记得刚入学,作为团支书,我就在团委的领导下组织同学讨论有关党建、党风的问题。特别是争论关于在思想上入党还是组织上入党谁更重要的问题讨论,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激烈争论。由于我在大学学的专业就是政治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非常熟悉,包括阅读不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选等经典原著、文章等,某些可以到达熟练掌握、背诵的地步,因此,从思想信仰来说,我始终认为并且坚信在思想上入党比在组织上入党更为重要。由于在思想上、理论上完全弄清共产主义的信仰的来弄去脉,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作到,因此,对于普通的党员,只要他们具有朴素的感情,在组织上入党就足够,而思想上不能要求太高。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在思想上入党,并不一定要求在组织上也入党。我一直留在党外,作为非党员,同样可以做到在组织上入党所起到的作用,有些时候,效果可能还会更好。
  
  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和培养机制,我院培养的研究生才具有很多不同于一般院校培养的研究生特殊能力,从而才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操作的能力。我的某些亲身经历证明了当时学校领导对学生的开明态度和人文关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人生路上,我们经历了泪水的洗礼,见证了欢笑的时刻,欣赏着朝阳的升起,凝视着花蕊的绽放。人生途中,我们收获着生命之神不尽的惠赠,满揣着她的礼物与祝福启程。一路走来,生活中处处有收获。

每当我们高兴时,我们在收获其中的欢乐。当你把欢乐告诉另外一个人时,你就收获了两个欢乐。当痛苦和困难侵扰你的思想你的大脑时,把这些告诉你最知心的朋友,你将收获的是安慰。

在医院里看到一位医生为一个病人解除痛苦的时候,你收获到原来生命如此美好。每当你看到警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坚守自己的职责,无论刮风下雨,此时你收获的是坚强和无坚不摧的意志。

每当老师耐心而又细腻地为我们讲解知识时,我们便由此收获了成功;一次马虎而写错题,我们收获到了做事要细心认真。每当你一次又一次地忘记写作业时,你收获到的是遗忘和自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我们便可以从中收获到大的乐趣,只是我们缺少一个会发现的心和一双慧的眼睛罢了。

每当一片树叶从头顶落下,你收获到秋天的到来,当暴雨倾盆,你收获的是夏天的训斥,当百花齐放,你将收获春的柔媚,当你看到银装素裹,你会收获头的琼霜玉枝。

人生的旅途,我们采摘着成功的花朵,品尝着胜利的美酒,也在失败挫折中寻得可贵的财富。天真活泼的孩童,在无数次的跌倒之后,终于能灵活自如地骑着小自行车,满怀着周游世界的梦想上路;挑灯夜读的学子,在辛勤耕耘,全力付出后,终于迈向了心中的学府;攻克关的技术人员,在多年的潜心钻研,埋头苦干后,终于攀登上了又一座科学高峰……人生路上,因为真诚的付出,他们体会到了收获的愉悦,目睹了天使的芳容。同样,失败的苦痛,也是命运之神赠予你的珍贵的礼物。肢体的残疾,让我们更能体会健康的重要;家庭的不幸,使我们学会坚强与自立;事业的挫败,教会我们如何在跌倒后重表爬起……这不是一瓶苦涩的烈酒,却是一杯清淡的香茶,饮完之后,我们变得成熟,变得坦然从容,去欣赏这些生命的插曲,去真心感激命运之神特殊的赠予。

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着成功,收获着失败,收获着人生的大智与无穷的喜悦,收获着我们的理想与信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2-23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是静静的坐着,与月亮凭栏相望,欣赏着那婀娜多姿的嫦娥。有的时候我们是慢慢的走着,漫步于深邃的树林中,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然而当太阳跳出地平线的时候,我们应该奔跑,去追逐人生的理想,体验人生的百味。
  奔跑人生,我们体验一种艰辛。真真正正的长跑需要的是良好的体格,而人生的长跑则需要一颗坚忍不拔的心灵。人生不是一条铺满玫瑰的花径,而是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沙土之道。在整个道路上,要经受住沙土的掩埋,道路的坎坷,还有许多意料之外的险阻。你要时时刻刻奔跑人生,使你的心灵得到锻炼。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你收获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丰富的经验。
  奔跑人生,我们体验一种畅快。当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当女娲补天的时候,当上古的夸父追逐太阳的时候,他们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艰辛,同时他们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开心。在你付出你的努力之后,你踏上了胜利的船只,唱着凯歌返航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到心中无比的畅快?!就算是夸父最终渴死于旸古,但是他的身躯化为了大好的河流山川。这也是成功。即便是你没有到达胜利的彼岸,但是你仍在不停的奔跑,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在这里你收获的是畅快和满足。
  当我们经历过这奔跑的人生之后,无论艰辛、畅快、满足都已经幻化成美好的梦想。而奔跑一直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让我们系紧鞋带,不在犹豫,向人生的理想冲刺!
  经历过最初似乎无止境的艰辛,我们挺了过来,身体已经适应了奔跑的感受,心灵不再有激烈的困惑——远方的目的地一点点在接近,而人也有了一种属于奔跑的快感,这是体验人生点滴过程的快感。不再理会外界的纷扰,我们只专注于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每一刻成长,轻盈的风成了我们最好的伴侣。想想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奔跑者吧:司马迁、李白、凡高、哈维、哥白尼……外界的一切早已不能羁绊他们的脚步,他们沉浸在内心的美妙体验,在人生旅途中划出了一条美丽的轨迹。
  奔跑人生,我们体验一种收获。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果实,而且是一种奋进的动力;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声赞叹,而且是一种征途的路标;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快乐,而且是一种充实的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