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全诗

如题所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全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的出处是《望庐山瀑布》,作者是李白。


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注释:

庐山:又名匡山,中国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在庐山区境内,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

“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赏析: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通过“日照”和“香炉”两个意象,表现出庐山的神秘和壮美。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遥看”和“瀑布挂前川”两个意象,表现出了庐山的雄伟和壮观。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通过“飞流”和“三千尺”两个意象,表现出了庐山的险峻和壮丽。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疑是”、“银河”和“落九天”三个意象,表现出了庐山的神秘和奇妙。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出了庐山的壮美、雄伟、险峻和神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28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全诗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诗句解释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此句将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②诗句出处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③诗句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④拓展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1-16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是:那瀑布的水从很高的地方笔直的倾注而下,就好像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掉落了下来一样。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

全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扩展资料: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7-28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者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出生在碎叶城,今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自幼聪慧好学,曾多次游历各地,广泛结交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李白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以气韵生动、雄浑奔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望庐山瀑布》《将进酒》《赤壁怀古》等。

李白生活在唐朝时期,那个时代文学氛围浓厚,诗歌创作盛行。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出众,很早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在游历各地的过程中,他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

李白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刻,富有画意和想象力。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李白的诗歌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李白写作《望庐山瀑布》的背景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诗,描写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据传,李白曾多次到庐山游览,而《望庐山瀑布》是在他中年时期所作。当时,李白隐居于庐山,潜心创作,对庐山的风景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他被瀑布的壮丽景色所吸引,特意前往观赏,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首诗。

此外,也有一些历史文献记载,称《望庐山瀑布》是在李白早期所写,但这种说法并不被普遍接受。无论何时所作,都无法改变《望庐山瀑布》成为李白代表作之一的事实。


                                   

第4个回答  2023-07-29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载)前后作者初次登庐山时作。第一首五古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