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区-岗公岭水坝,唐山水坝,石坞水坝,蜜蜂垄水坝,哪个水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题所述

良渚文化遗址核心区内的11条水坝,都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在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从古城北面的塘山长堤的东端到最西面的蜜蜂弄坝,距离为11公里;从最北端的石坞坝到最南端的梧桐弄坝,距离5.5公里。从良渚古城的中心到最远的蜜蜂弄坝体,直线距离约10公里。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藉次,中国水利史的开卷将从“大禹治水”提前到“良渚文明”,并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

考古人员和专家也比较兴奋,带领媒体参观了考古现场,也展示了一些主要的证据,并且生动的再现和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和用途。

专家认为:良渚人住的地方,在太湖平原,海拔只有2米多高,天目山又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洪水一来,房子就容易淹掉,所以,良渚人为了保护自己,必须建水坝,堵住洪水。

岗公岭水坝堆土结构( 北—南)

石坞水坝坝体断面( 东—西)

这些水坝分成了两道防护体系:高坝和低坝。高坝主要建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口,封堵山谷里的水。低坝把平原上的孤丘连接起来,它围护的地方,是一片巨大的低洼地,可形成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二级库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刘建国、王辉说,他们通过GIS软件对高坝系统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坝体可以阻挡短期内960mm的连续降水,换算过来,相当于可以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而建造水坝的材料是“草裹泥”,考古领队王宁远说:良渚人的家,就在沼平原边,下面是淤泥,上面长草,草料他们在家门口随便拿拿就有了。然后,先把地面的草割倒,用铲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放于草上一滚,淤泥粘湿,再用芦苇绑扎。而且,因为草和淤泥都用掉了,这里直接秒变为河道,他们只要把家旁边“停车库”里的私家车——小竹筏开过来,把草包运过去,就轻松搞定了。这比我们现在吭哧吭哧挑把土挑过去,更省时省力,“就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且因地制宜。”王宁远说,“草裹泥本身体量很小,又软,可塑性好,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所以堆垒后,彼此贴合紧密,完全不会漏水。”

老虎岭草裹泥分区情形

经过勘探,考古队员发现,大坝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说白了,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一目了然。

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碳14测年数据,测了7条坝体的样本,也就是草裹泥的草,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塘山上,发现了良渚人的墓葬和玉器作坊,在老虎岭,发现坝上有一条良渚时期的沟,里面有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

专家认为:良渚人造坝,不光是抗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运输,说白了,就是方便日常出行。良渚时期,像车子这种轮式的交通工具,以及配套的道路系统还没有,他们出门除了走路,就是划船走水路了。所以筑坝,可以蓄水,而这个库容,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有专家做过测算:像高坝系统里的岗公岭、老虎岭等,满水时,可以沿着山谷航行上溯1500m左右。

老虎岭坝体航拍图

垫木上的牛鼻孔

在美人地的很多木桩的垫木上,发现了可以拴绳子的“牛鼻孔”。这说明,木桩都是从水路运过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