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狗十三》被称为“最好的国产青春片”?

《狗十三》是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静林、智一桐、曹馨月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2018年12月7日将正式公映的《狗十三》,其实2013年就拍好了。

作为一部雪藏五年的“禁片”,它未上映就在豆瓣获得了8.5的高分。大众有个潜意识,越是被禁的,越是引人好奇。被禁,说明至少它有特质:要不是题材大胆,要不就是画面尺度大胆。

首先,我认为所谓“最好”是比较出来的。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之类),狗血太多,共鸣太少,甚至引发了“不堕胎不青春”的群嘲,真正立足现实、拍出青春心境的青春片太少了,所以但凡有点骨骼清奇的同类作品,自然会被口碑热捧。《狗十三》是以少女李玩和两只狗的聚散,来展示中国式“听话”教育对青春成长的禁锢,没有堕胎、没有三角恋、没有车祸、没有打群架,它甚至没有搭载一首流行金曲来强行怀旧。

其次,有奖项加持的作品在大众眼里是“好作品”的通行证,《狗十三》在2014的第64届柏林电影节拿了国际评委会特别奖、在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拿了最佳影片奖。

再则,优秀的卡司阵容是“好作品”的前提,也是大众对作品有信心的保障,《狗十三》的导演曹保平近年因为《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国产佳片声誉正盛,男主角是拿过华表奖的果靖霖,女主角张雪迎是新生代小花,在去年《演员的诞生》里被章子怡的金手指点拨过。

各项因素加成,难怪《狗十三》被称为“最好的国产青春片”。但“最好”是见仁见智的,也是动态的比较,但至少说明《狗十三》已经到了一条很高的水准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3

《狗十三》的口碑之所以这么好,能被称为“最好的国产青春片”,就在于其抛弃了同类电影中的程式与套路,转而描绘一个带有残酷意味的“中国式成长”模板,从而展现出了大部分普通中国家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电影讲了刚上初中的李玩,因为父母离异,只能与爷爷奶奶同住,父亲买来小狗安抚女儿,但小狗的意外走失导致整个家庭不得安宁。在之后,家成了无宁日的漩涡,李玩在成长的阵痛中,慢慢学会了用成人的方式接受这一切。它聚焦于新世纪初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而我们这代人中,有太多,都是这样长大的。

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实际上在面对家人对待自己的不公时,比大多数人都更会反抗、行动力更强。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伪装自我,选择向世俗的潜规则和成人的世界妥协。

当然,作为一部青春片,它也不是没有缺点与问题。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不少情节设置、符号处理还是太意料之中的“曹保平式”,是完全类型化的处理——电影中不断地直白点题“论青春之死和世界之囚”,严丝合缝、精巧准确,尤其是李玩跑去天文馆和之后发现真的爱因斯坦两场戏。这些精心设计的桥段,完全把“编剧思维”放到了明面上,也就让电影丧失了更多况味的可能。这种思路,也许还是更适合去拍犯罪类型片。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认为,其实前段时间被疯狂恶评的《宝贝儿》,和这个水平相当,而且讲的也都是“不怕事”的女主对撞这个世界看似“为你好”的机制体系,结果留下伪装和伤疤。很好奇的一点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厌恶《宝贝儿》,又超喜欢《狗十三》呢?

第2个回答  2018-12-03

《狗十三》拍摄于2013年,当时笔者看完就曾经夸下海口:

近十年来最好的国产青春片,没有之一。

时隔五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这样的评价似乎依旧不过时。原因无他——

《狗十三》真得拍出了我们这代人成长中所经历的“中国式残酷青春”。

在过去,国产青春片常被观众诟病剧情狗血,台词矫情、脱离现实等缺点,更尴尬的是,似乎除了煽情与怀旧之外,国产编剧们就找不到其他任何的共鸣点,因而这类挂羊头卖狗肉与大多数观众绝缘的青春片就成为了“烂片”的代名词。

但《狗十三》显然不同。这部电影没有过去的青春片常见的套路没有怀孕、死亡、堕胎,主角也并非俊男靓女,它只是从一个十三岁少女的角度去讲述了青春期所遭遇的阵痛与迷茫。

这种阵痛的根源往往来源于世俗社会和成人世界对于未成年人的裹挟与压迫,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一样,她只能被动得接受着以父亲为代表的成人社会所给予的一切。

李玩成长于离异家庭,正值青春期的敏感和对异性的朦胧好感中,可却得不到排解和关心。出于愧疚,父亲为了弥补离婚之后对女儿缺失的爱,送了李玩一只小狗。

小狗其实是被当做一种父爱缺失的替代品,是冷漠家庭关系的象征,父亲压根不关心女儿是否真得想要一只小狗——

狗只是被“丢”给了李玩。

可随着相处下来,李玩和小狗之间产生了感情。因为李玩其实和那只无人照顾的小狗一样,都是被抛弃的孤儿,彼此依靠才可以互相取暖。

当狗丢了之后,李玩失去了自己的心灵寄托,所以她不顾一切的寻找小狗,

但父亲却只是在给她又买了一只狗作为替代品,因为在成人世界里,任何小孩子的问题都可以被粗暴的简单化处理,哪怕是指鹿为马,哪怕是靠骗女儿。

悲剧的地方在于——

自始至终没人去考虑李玩的感受。

因为她还是个孩子,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孩子要顺从父母,不听话了就得管教。

李玩的青春显然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了很多和她一样在这种被动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青少年们。

李玩这代人的成长代价究竟是什么呢?

《狗十三》告诉我们: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油腻中年大叔的谄媚,是对这种父权体系为主导的中式家庭关系的被动和解。

电影的最后,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

中国人说,她成熟了,长大了。

这看似是一种夸奖和赞扬,但是背后却透露着一个孩子失去自我的精神枷锁和家庭教育的困境。

这样的青春足够残酷,但却无比真实。

所以《狗十三》也许不是最好的青春片,但它一定是最真实的国产青春片!

第3个回答  2018-12-04

谁说的?谁给他定义的最好?

说这部电影是一部不错的青春片倒还说得过去,非要定义为最好,难免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而且,还有可能是电影方无底线的宣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是部不错的关注青春成长的电影。除了青春成长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些人性。如果说真的算是优秀的话,归档到单亲、重组家庭之列是没跑了,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

剧中的女主角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一个重组的家庭中长大。但是,从后面的种种状况来看,这家的大人对于孩子的教育这块根本就是没有过任何的关心。这也就造成了这个女孩的有些偏执和执拗。电影名字是狗十三,也代表了导演的意思。你定了一个骂人的名字,到底是在骂自己的作品还是在骂观影的观众?

导演的意思是这个女孩就如同家中的那只狗一样,没有过任何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个就有点以偏概全了。虽然小女孩面临的是一个重组的家庭,但是其爷爷奶奶从前半段的态度来看是对她很关心的。特别是她的奶奶为了寻找负气离家的她而迷路的时候,更让人感受到的是家教的缺失。这个小女孩和她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都缺失了基本的家教!

这个是女孩推倒爷爷的片段。这种家教应该是在2、3岁时就应该有的,就应该会的。可是女孩没有。后来的那个小男孩更是没人管教。

可是,在导演的眼中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导演要表达的是这个家庭的重男轻女?

这一段从很多的镜头也体现到了,不仅仅是女孩的爸爸还有女孩的爷爷都是眼中的重男轻女。包括后面男孩打了自己的奶奶 ,女孩的爸爸反而安慰没有事情。

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这一家缺少的不只是一代人的家教。

后来,女孩妥协了。更甚至在酒桌上吃起了狗肉。这些真的就代表了女孩成长了吗?我不这样认为。宠物毕竟是宠物,没有人的七情六欲。

所有的对于宠物的七情六欲无非是自己的感情发泄而已。

但是,家教的缺失却会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你以为女孩会变好么?

那你就太善良了。她缺少的东西太多了。从她观看自己的胸部开始,就已经说明了女孩的成长是需要及时的介入的。这种介入应该是妈妈的介入而不是女孩自己的探索或者同伴的胡乱生长。

当看到李唐和自己的所谓的男友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谁又来引导这样的情感呢?

没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缺失的。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但是,回归到话题本身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这样畸形的家庭才会有的问题

仅仅限于这样的家庭

如果女孩的母亲在的话,还有有女孩青春期的彷徨么?至少很大一部分 家庭不会出现这样的奇葩的事情。

所以,电影也只是呈现了一种奇葩家庭下的变态和压抑的青春的故事。

说至此,我终于明白了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狗十三了,导演有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1-14

《狗十三》这部电影来得太迟了,拍摄完了那么久,一直没能上映,让女主角张雪迎错过了一个本可以大火的机会,也让我们错过了一个早该认识到青春与成长的机会。

还好,现在它终于还是来到我们眼前了,而且一出现就被称为“最好的国产青春片”。

它,值得这个称号。

历来一提到国产青春片,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早恋、学霸、违纪违规、大胆告白甚至堕胎什么等等,说起来是青春片,但这样所谓的“青春”离我们真正的青春隔得好远。

在我们13,14岁的年纪里,哪里来得轰轰烈烈的爱情,哪里来的对抗全世界,我们仅仅只是对抗自己的原生家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十三岁的年纪,刚上初中不久,一点点有了自己的自主意识,感受到了内心对这个世界探索的渴望以及对周遭一切事物所持的怀疑。

可偏偏,在父母眼中,这样的年纪仍然还是个孩子,处处都由家长亲自打理关照,哪怕我们想拒绝。

《狗十三》里就讲了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父亲的教育下,十三岁的女儿李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电影中张雪莹饰演的十三岁少女李玩正踏入青春期,她渴望许多新鲜事物,但在“要听话”的中国传统教育之下,李玩只能被迫选择“成长”,在小狗“爱因斯坦”的到来和离去之间,李玩终于完成了自己并不想要的“成人礼”,表面上听话乖巧,心里却一片麻木,青春期的好奇与激情在那一刻被杀死了。

相信很多看这部片子的人都对里面李玩的遭遇有共鸣吧,哪个从小在中国传统家庭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这样的挣扎和绝望呢,你想要的都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父母让你做的选择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你不照着做就是叛逆就是不听话不懂事,你就不是一个“好孩子“。

被抹杀掉一切自我一切怀疑和好奇的“好孩子“,多么可怕啊。

可更可怕的是,渐渐的你自己也接受了这个设定,不去反抗就不会被伤害,相反还能别人的宽待,多好啊,不过是舍弃掉自己的喜好么?不就是咬按照别人的意愿来生活么?

我们可以做到的不是么,毕竟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电影中当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突然意识到面对成人世界的谎言,自己除了装傻充愣并没有办法去反抗。这个想法一产生,说明女孩已经妥协,也逐渐成为了她原本讨厌的虚伪的、不真实的成人。

《狗十三》的好就好在这里,太真实太客观了,没有大段大段的煽情,没有狗血矫情的桥段,不会跟你讲梦想、爱情什么看上去美好梦幻的东西,它直接残忍地告诉你,青春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里我们大多数人选择了妥协,因为我们筹码太少,我们不想伤人伤己,最终选择了伤己不伤人,渐渐的,我们连自己身上的伤痛都感觉不到了。

如果这样一部说出我们所有人青春最沉痛的那段记忆的电影不是“最好的国产青春片“,还有什么会是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