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关值得肯定吗?

如题所述

纵论千秋功过 清兵入关值得肯定吗? http://www.nen.com.cn 2004-12-12 09:43:46 东北新闻网 继“二十四史”之后,有数千名清史研究学者参与的清史纂修工程最近“紧锣密鼓”开始筹备,明年有望启动所有课题。据媒体报道,这次清史纂修的历史视角是“前无古人”的——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评判会有惊人之举,譬如对清兵入关,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马大正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清兵入关导致的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 马大正对清兵入关的“惊人评价”受到舆论的强烈批评。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说,马先生的立场与其说是站在“站在17世纪40年代”,倒不如说是站在21世纪。因为清兵入关以后的种种好处,“站在17世纪40年代”是看不出来的。那时看到的只有赤裸裸的侵略、征服、屠杀。 据史载,明末时中国的人口为1.5亿以上,到清顺治时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只剩下1亿左右了。正因为如此惨烈,所以才有了袁崇焕、史可法。如果清兵入关值得肯定的话,那么我们又置袁、史二人于何地?他们难道是阻碍历史进步的跳梁小丑吗? 中青报说,马先生的观点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并且在“清史纂修工程”中占据主流,与我们这些年来实用主义太过强烈,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为了目的的达成可以选择一切手段。工具理性过于横行,我们就会得出一些很荒诞的结论:如果被征服可以带来一个“可圈可点”的“盛世”的话,那么被征服就是值得的,甚至是受欢迎的。 今年又是一个甲申年,距离清兵入关正好360年整。究竟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日前,《新周报》记者采访了数位知名历史学家。 能肯定 清兵入关时的大屠杀吗? 张佳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满学研究专家):关于入关的问题,我认为有三个角度:民族的角度是满族入关、政治的角度是清兵入关、综合的角度是八旗入关。清兵入关体现了朝代更替,历史发展。“扬州十日”杀了80万人,客观上伤害了汉人,但这是改朝换代的需要,包括它后来的“文字狱”,与秦“焚书坑儒”的意义是一样的,不是民族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八旗入关对民族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确定都有积极意义。林金树(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明清研究室副主任):清兵入关的进步作用是确定了中国的疆域,但由于实行专制,它对社会发展的破坏作用也不该忽略。它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登峰造极。清兵入关,一遇反抗,必“焚其庐舍”,“杀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满所欲”,转战烧杀37载,使中国人口净减三分之一。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血雨腥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20万人),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的。还有“留头不留发”、“易服”等,镇压抗清力量,对郑成功,对宁波、福建、云南的南明抗清异己镇压。 满清政权中,虽有汉人,但满汉是有明显界限的:它的户部、吏部等政权部门都是两个,主权的那个在满人手里。强调自我,专制皇权;它的文字狱大案达160多起,为控制人的思想,实行独断专行的程朱理学,搞文化专制,使明朝后期形成的勃发的可能对中国政治文明有提升作用的多元文化被阻止;禁止对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内退50里,实行闭关自守的“禁海”政策,都是专制独裁的表现。 清兵入关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1644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晚明政权摇摇欲坠。清兵利用李自成的麻痹大意,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入关,统一了中国。中国现在的版图是清兵入关不久的康熙、乾隆皇帝奠定的。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大业也是那时候确立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清朝的皇帝一门心思听政,康熙帝每天都要到三大殿上去。而雍正批的奏折也超过了历代皇帝。康熙能够执政61年、乾隆执政63年(加上太上皇的3年),统治这么久,这么稳固,都与他们的民族特点不无关系。 吴琦(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的现代化是从明清开始的,明朝的手工业、商业有了发展,早些时候我们叫做“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反专制、反传统,这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里出现了新的生机,有很大的启蒙意义。可是,自清兵入关以后,这种思想又被钳制了。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新的满清王朝把一个已经有了现代化萌芽的中国拉回到了一个专制色彩很浓的社会,“留头不留发”、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延缓了历史进程,是一种历史倒退,中国本来有可能走向现代化的契机消失了与康乾盛世没有必然联系 马大正(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两份历史遗产,一是统一的中国,一是多民族的中华民族。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国家是在清朝才跟世界融为一体的,不管它是主观还是被迫。对于融入到世界中的这么一个封建王朝,很多东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研究。比如清兵入关,它随后导致的康乾盛世是可圈可点的。 周远廉(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晚明腐败,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推翻了明朝。多尔衮又带清兵入关赶走了李自成,这是历史实事。不可否认,有了清兵入关,才有了后来清王朝的延续,但二者只是时间上的延续关系,包括它与其后的“康乾盛世”也都是一种时间的待续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内在联系。出现“康乾盛世”的内在原因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有所作为,他们关心国计民生,轻役薄赋,整顿吏治。康熙帝上台时免税一年,乾隆帝时曾免过5年的赋税,要知道,当时的田赋占全国整个税收的四分之三。老百姓休养生息,生产得以发展,才出现了康乾盛世。那后来呢,为什么后来到了清末就不行了?腐败无能,清兵入关保证不了满清江山永不倒,同理,清兵入关不可能直接导致康乾盛世的出现。 赞成派:清兵入关值得肯定 今年又是甲申年,距离清兵入关正好360年。与此同时,“清史纂修工程”也开始启动。日前,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副主任马大正接受某报记者采访,他的一个最让人难以理解的观点是:清兵入关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原引新京报11月8日文) 在我看来,无论“站在17世纪40年代”还是站在21世纪。清兵的入关,营建大清帝国、奠定中国版图、多民族的国家得到统一。这一点都不是一两个无知文人就可诋毁的。而其中某些人只会玩弄一些数字游戏,连历史都不知晓,甚至连数字游戏都玩不好,就来贻笑大方、哗众取宠。明万历六年,明朝人口数量为六千零六十九万人,从这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口数量就从来没有达到一亿这个数字,更不要说超过了。原因如下:集三千年帝王史中罕见近三十年不上朝之皇帝,前无古人后五来着做了九千岁的太监,被逼无奈起义的“反贼”,又加之天灾,北方大部都是全年无雨饿殍遍地,人吃人也非奇谈。以上几点原因综合在一起,这六千来万人口经的住这么折腾吗?到清军没入关前明朝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是十室九空了。 如真按某无知文人所言,“明末时中国的人口为一亿,到清顺治时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全国人口只剩下一千四百万人,锐减了80%多,其中大部分是在清兵入关之后遭到屠杀。”那么试想一下,在冷兵器时代屠戮九千万人都多末浩大的一件事情?!在三百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口也没有超过九千万!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就说过满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如果对清兵入关否定的话,那么我们又置全国一千零六十八万满族兄弟于何地?他们难道是阻碍历史进步的人吗?! 假设某些观点成立,那么1644年入关的二十万八旗军士和他们的家属们就要面对每个人杀害四百五十个人的任务,而这二十万只有不足十万的八旗军士,其余十多万都是皇亲国戚、八旗家属,也就是说,这需要上到小皇帝和太后,下到妇女老翁孩童,都是同等的待遇,450/人。真若如此450:1,今天世界上也就不会出现满族了,因为他们不是被活活的累死了。 就在清兵入关后的40年内,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以为首吴三桂的“三番之乱”,二是台湾的郑可爽率众来降。前者是想闹独立,脱离清朝,甚至是把满族人赶回东北。本应是天下揭杆而起,纷纷响应,但事与愿违,被康熙皇帝平定了,而吴三桂也落了个千古的骂名。后者独立于海外本可与清庭一争,但到了郑克爽的掌权,大陆已经空前强大,逼的他不敢提“战”字,只得来降,还好算他聪明,也算是为中国的统一做了贡献。这两件都是好事,但却在某些人眼力比死了亲娘还难过,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选择一切手段。工具理性过于横行,我们就会得出一些很荒诞的结论:如果和不同体制统一可以带来一个盛世,那么宁可不被统一,继而独立;不被统一就是值得的,甚至是受欢迎的。 清史当然要修,而且要修好,把历史的真相放到人们的眼前,要对民族观、历史观进行一番清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采纳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