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拼音的,他们认字的时候怎么学的,中国拼音又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根据什么而制定的?

最好是把网站地址给我。谢谢了。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36个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他是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民国之后,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有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的;也有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的。现在我们在一些字典中还能看到模仿日文假名的“注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并进行推广。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 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 “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最终,中国在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中国在中苏友好的20世纪50 年代设计的汉语拼音采用了罗马字母而非俄文字母,当时考虑到全世界只有俄国、保加利亚和蒙古三国使用俄文字母,而使用罗马字母的国家却超过一百多个。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出现,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重大进步。多年来的实践被证明是成功的。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8fc04850100050z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12
秦朝统一全国后,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的识字读本。这两本书在中国用了很长的时间。南北朝时周兴嗣编写了《千字文》,后来又出现《三字经》、《百家姓》等汉字识字读物。
为了给汉字注音,人们固定的选取一些字作为注音字用。叫作叶音法,用“读如”或“音”“叶某音”的形式给字注音。但是这种方法很不好用,在很多场合下注音的字比被注音的字还复杂。所以随着佛教的传入,反切法也传入中国。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以“某某切”的形式这字注音。前的字的声母与被注音字的声母相同,后面的字的声母与声调与被注音字的相同。比如:梁:音凉,立昂切,前面用的是叶音法,后面用的反切法.
到明代后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尝试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但使用范围很小,社会上绝大多数仍然用叶音法和反切法。清代后期,英国外交官威妥玛创立了威妥玛拼音。后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创立了有点类似日语假名的拼音系统。这套系统在大陆一直用到解放后《汉语拼音方案》颁布。而在台湾则一直使用这套系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