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走马灯的具体制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走马灯
  正月15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 ,内以剪纸粘一轮 ,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 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 、物换景移的影像 。 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 :“ 飙轮拥骑驾炎精 , 飞绕间不夜城 ,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秦军夜溃咸阳火 ,吴炬霄驰赤壁兵 ; 更忆雕鞍年少日 ,章台踏碎月华明 。”多为六面,顶部有纸制扇叶,蜡烛燃烧时热空气上升,鼓动扇叶使灯转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象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由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如今已由丝绸取代。在过去,走马灯一般在春节等喜庆的日子里才表演,由二十来位11—14岁小孩组成,边跳边唱,根据节奏快慢形成不同阵势,有喜庆、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寓意。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精心制作的走马灯会引起村里人的轰动,几十里外的群众都要赶来瞧一瞧这稀世精品———“头发丝吊灯”走马灯。
  制作好的马灯竹为骨、纸为肉、发为脉、火为气,用火炭烧起来作气流动力改为电风扇带动马灯运转。
  对联走马灯
  上联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下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注释:此联出自《王安石捡联获妻》的典故。传说王安石二十三岁那年去赶考,晚上上街闲逛,见马员外门口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语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显然是在等人下联。王安石看后,不禁拍手连称“好对!”他的意思是说这上联出句妙。站在旁边的马家家人误以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对,立即禀告员外。
  这上联是马家小姐为择婿而出的,因此员外急忙出来找王安石,王却夸了一句就走了,两下里没见着面。
  在科场上,王安石第一个早早交卷,主考官见他交卷快,想试他的才艺,就指着厅前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马员外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惊奇不已。
  回头想起走马灯给他的机缘,忍不住又来到马家门前。马家家人认得是日前说“好对”的人,便请他到府中应对。有了主考官的飞虎旗,自然就好对了,马家当即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并择吉成婚。
  正在举行婚礼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高中,明日请赴琼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王安石捡来两联,上应主考,下获贤妻,一时传为美谈。

  走马灯原理

  加热空气,造成气流,并以气流推动轮轴旋转,按此原理造成的玩具就是走马灯。走马灯的发明,至晚在宋代。宋代吴自牧的著作《梦粱录》述及南宋京城临安夜市时,已指出其中有买卖走马灯的。周密《武林旧事》在记述临安「灯品」时也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可见,走马灯在南宋时巳极为盛行。

  在一个或方或圆的纸灯笼中,插一铁丝作立轴,轴上方装一叶轮,其轴中央装两根交叉细铁丝,在铁丝每一端黏上人、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后,热气上升,形成气流,从而推动叶轮旋转,於是剪纸随轮轴转动。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从外面看,便成为清末《燕京岁时记》一书中所述「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之景况。

  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其与近代燃气轮机的原理,却如出一辙。

  走马灯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
  自备制作用走马灯的工具和材料。如;剪刀、胶水、铅笔、直尺、圆规、各种彩纸(方形或圆形纸片)、细铁丝一段(20cm)、缝衣针、印有奔马的纸片、子母扣。

  制作步骤:

  1,把红纸剪成如图一方一圆,方的为36×14CM,圆的直径12CM,方的作圆筒,圆的作顶盖(风轮)。

  2,把圆筒一端边剪成许多小齿,粘上胶水,以便贴顶盖。

  3,作顶盖上的风轮:把圆形纸中央剪出8个小窗门,每个窗门半开着,方向要一致。作完之后把它粘在圆筒上。

  4,用细铁丝作支架,做成双环状套在台灯灯泡上,尖端顶在顶盖的圆心处,为了耐用,圆心处嵌上子母扣作为轴承。

  5,剪粘奔马图样。也可以用彩笔画马的图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