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诉福佬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占台湾人口的76%?

为什么?

  其实福佬人即从福建迁移到台湾的汉族人,人数多的原因主要是当年迁移到台湾的大陆人多是福建人和广东客家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同胞的先祖绝大多数是各个时代的大陆迁台人员,大陆绝大多数的姓氏在台湾可以找到。1954年,据台湾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表明,台湾共有768姓,

  在台湾,凡遇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不少人家就在门口悬挂出标有姓氏堂号的灯笼,如“西河林”、“颍川陈”、“天水赵”、“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不忘水源木本。由于地缘位置的关系,台湾同胞的祖籍大多出自福建、广东两省,不少姓氏都是从闽粤带过去的。

  古风传雅,民俗可亲,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本是同根,台湾同胞念念不忘列祖列宗,通过各种方式寻根思源,以寄托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台湾草屯的洪姓居民,每当亲属死亡落葬之前,必定要遵照祖传仪式,用白布包裹全身,然后入棺,这种独特的葬仪叫做“念祖”。原来,草屯洪姓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而甘肃洪姓的始祖则发祥于甘肃敦煌,古代敦煌多回教徒,“念祖”已是敦煌回教徒代代祖传的丧仪规矩。尽管沧海桑田,岁月流逝,但台湾草屯洪姓仍保存着这一传统习俗。这不正是海峡两岸中国人骨肉关系的生动写照吗
  一万五千年至两万年前,舟山距离海岸线四百七十公里,长江古河道经过舟山海域从现在的硫球群岛一带入海。舟山海域数次发现古动物骨胳,反映舟山当时处于滨海平原,并与山东、江苏、福建、台湾等连为一体,陆路相通。 中国大陆渔民近来在浙江省舟山群岛海域捕捞到古动物骨胳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专家认为,这项发现可以确认古动物从大陆迁移台湾的路线,也印证中国大陆与舟山群岛以及舟山与台湾曾经陆路相通。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 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

  依族群来台时间,可大致分为: 原住民文化、闽南族群文化、客家文化、外省族群文化、南洋移民文化。

  依时代背景, 可大致分为: 史前文化、荷西殖民文化、明清闽南移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大陆移民文化(1949年移民)等等。

  以文化人类学来区分,台湾的民族主要分为台湾原住民族与汉族。其中,汉族有可分为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

  福佬人

  又称为闽南人、Holo人(鹤佬人、河洛人),主要是在清朝时期,由福建省南部迁移而来。又根据原居地,有漳州福佬人、泉州福佬人之分。目前为台湾四大族群人数最多的族群。语言以闽南语为主,可分为南部腔、北部腔、宜兰腔等,各腔间差异都不大。

  客家人

  在清朝领台时期,由广东省东部移民而来。又根据原居地,有海陆客家人与四县客家人之分。目前台湾客家人的分布,在台湾北部以桃竹苗为客家人最多的地方。除了桃竹苗三县以外,客家人集中的地方,应该数南部地方的六堆,主要是指屏东县的内埔、长治、麟洛上局树、万峦等好几个乡镇,及高雄县美浓、六龟等乡镇。这六堆地方,客家人总共大约有三十多万,可以说是第二个客家人集中的地方。

  其它各县市中,花莲县可以说是客家大县,客家人口占百分之四十,有十几万人。再就是台东县,客家人占大约四分之一,就是百分之二十五六的样子。其次,客家人相当多的县市是台中、南投、高雄三个县,客家人占百分之十几。其它如台北和高雄两个直辖市,客家人人口也都不少。至于台南县台南市,是客家人最早来到的地方,但多已与闽南人同化,或迁居他处。

  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又分为四县腔(桃园、苗栗,屏东及高雄的六堆地区)、海陆腔(新竹、花莲部份地区)、大埔腔(台中东势一带)、绍安腔(云林仑背一带)与饶平腔、永定腔等散居各地。

  客家文化

  客家族群强调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劳、坚韧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的「硬颈」精神而著称的。客家族群从中原迁徙往南发展并保持了强大凝聚力

  外省人

  有时被称为新住民。主要是指1949年随国民党到台湾的大陆各省人民,早期多聚居于眷村,近年来开始散居于台湾各地。其语言除原乡语言外,主要使用台湾的“国语”。

  语言亲

  闽南语

  闽南话,汉语闽方言的一支,是最有影响力的闽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漳州话
  泉州话
  厦门话

  台湾话
  东南亚福建话

  浙南闽语
  潮汕话
  海南话
  以语言之间的亲近性而言,又可以划分为:

  闽台片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浙南片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我们将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

  鹤佬人

  鹤佬人,又称「河洛人」、「福佬人」、「闽南人」、或「台湾人」等,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也是现在通称的「台湾四大族群」里面人数最多的一个族群。

  鹤佬人,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两大支。在移民初期,漳、泉之间时有械斗,现在则都自称为「本省人」、「福佬人」、或「台湾人,不再区分漳泉。在习惯上,Hō-ló自称为「台湾人」,客家精英往往认为这个语汇太具扩张性。一般的客家人则是将Hō-ló称之为「Ho̍k-ló-ngìn」,汉字偶而根据客语音写「学佬」或「学老人」。在过去,台湾官方喜欢用「闽南人」或「河洛人」来称呼这个族群,带有源自中国的弦外之音。本文追随施正锋(1997,99)的用法,将Ho-lo的汉字以较为中性的「鹤佬人」来表示,借其音而不计较其义。

  以语言来说,各地的鹤佬人都说近似厦门话的鹤佬话,各地虽有些微的口音之别,但都可以沟通(王明珂 1994,254)。(这是因为厦门话同样是漳泉混合语。)鹤佬人是台湾人数最多的族群,根据黄宣范(1995,21)的看法,其占台湾总人口的比例达73.3%。

  关于「Hō-ló」这个名词的说明
  「鹤佬」这一个词汇,事实上是「Hō-ló」这个音的翻译字。关于这个音相对应的汉字是什么、是否有固有汉字,学界到现在还一直在争议当中。基本上,「Hō-ló」指的是一种语言的名称,也顺便指涉讲这种语言的人群。

  连横将这个音翻译为「河洛」,并认为「Hō-ló」是「河洛」二字的讹音(见洪惟仁 1987,131)。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河洛」这个语汇也得到台湾官方的喜爱,因为这个字所影射的,是这个语言和这群人是从中原的「河洛地区」南迁而来的,比较符合国民党自认为是中国正统的心态。此外,国民党官方也喜欢将这个语言称之为「闽南语」、将这群人称之为「闽南人」,因为这样也有源自中国的弦外之意。然而,根据洪惟仁(1987,131)从语音学上的考证,他却不认为「Hō-ló」这个音等同于「河洛」(hô-lo̍k),因为「洛」字属于入声字 (lo̍k),而「ló」则是上声.
  http://blog.cersp.com/64228/577733.aspx

参考资料:http://blog.cersp.com/64228/577733.aspx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