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黏膜,它有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含义:

肠粘膜指的是肠道的管壁有环形的皱襞,粘膜上面有许多的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

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功能以及吸收功能关系密切,肠消化管内含有弥散的淋巴组织、孤立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以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它们参与构成了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

当消化管的黏膜受到抗原的作用后,其黏膜内的淋巴组织随即产生免疫应答并向消化管内分泌免疫球蛋白,以抵御消化管内细菌、病毒及其他有害抗原物质的侵入。从而使肠黏膜具有免疫作用。

扩展资料:

肠黏膜的重要性:

在临床上,流感患者除有咳嗽、发热、头疼等主要症状外,还时常会伴随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类似肠胃炎的症状,但其中的致病机制尚不明了。

田志刚研究组通过给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发现,流感病毒感染在引起呼吸道黏膜免疫损伤的同时,还会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损伤,而对不属于黏膜组织的肝脏和肾脏却没有影响。

在小鼠流感疾病发生过程中,肠道黏膜中有大量促炎症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聚集,遏制Th17细胞来源的白细胞介素-17A(一种致炎性细胞因子)的功能,显著减轻肠道炎症损伤的程度;

同时,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在流感疾病发生过程中也发生了改变,采用抗生素清除肠道细菌,能够显著地抑制Th17细胞的聚集并减轻肠道炎症损伤,这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Th17细胞的产生之间存在联系。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被流感病毒激活的肺脏辅助性T淋巴细胞1在趋化因子(能够吸引淋巴细胞移行的物质)的诱导下,特定地向肠道组织发生迁移,并通过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继而通过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5(IL-15),最终促进Th17细胞的产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流感可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损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4

管壁有环形皱襞,粘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称为肠粘膜。

肠黏膜层分为3层:

1、靠近黏膜下层的是一层平滑肌,称为黏膜肌层。

2、其次为结缔组织,又称为固有层。

3、最后面向肠腔的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黏膜。

小肠黏膜有纵行和横行皱襞,并有无数细小的指状突起,称为绒毛。绒毛在回肠中逐渐变少,至大肠即消失。绒毛的基底处黏膜内陷成管状,称为利贝屈恩氏隐窝或小肠腺。

当消化管的黏膜受到抗原的作用后,其黏膜内的淋巴组织随即产生免疫应答并向消化管内分泌免疫球蛋白,以抵御消化管内细菌、病毒及其他有害抗原物质的侵入。从而使肠黏膜具有免疫作用。

扩展资料

肠道作用:

肠道既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保障机体内环境稳态的先天性屏障。

一方面机体的生长需要肠道保持一定的通透性以保证营养物质能被最大限度地摄取利用,另一方面机体的健康则要求肠道保持良好的紧密性,以阻止致病菌及毒素等有害物质穿过肠道进入体内,从而发挥屏障功能。

肠道屏障由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所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4
在肠道管壁上有很多环形褶皱,黏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肠消化管含有弥散淋巴组织、独立的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以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由它们参与构成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当消化管的黏膜受到抗原作用后,黏膜内的淋巴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向消化管内分泌免疫球蛋白,来抵御消化管内的细菌、病毒、有害的抗原物质入侵。
所以,肠黏膜具有免疫作用。平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合理饮食,温热饮食,来保护胃黏膜,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当肠粘膜受损时,可补充益生菌,每日1次,每次1-2袋;用适量37℃以下温开水冲食,建议空腹食用,可降低肠道粘膜渗透性,从而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完整性。
tips: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管壁有环形皱襞,粘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肠消化管内含有弥散淋巴组织、孤立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以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等,它们参与构成机体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当消化管的黏膜受到抗原的作用后,其黏膜内的淋巴组织随即产生免疫应答并向消化管内分泌免疫球蛋白,以抵御消化管内细菌、病毒及其他有害抗原物质的侵入。从而使肠黏膜具有免疫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