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四川射洪县卿氏的历史来源,以及他们的后人

如题所述

  四川人都知道一句话,湖广填四川。四川射洪县卿氏也不例外。

  我了解一个四川射洪县卿氏,是从四川简阳迁徙去的,他们是卿百万公的三子(大夫)的后裔。
  简阳的卿氏是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徙来的,湖北麻城孝感乡的卿氏,基本上是从湖南去的,湖南的卿氏,又是从江西去的。

  下面的字辈都是 卿百万公的后裔:
  百万公,夫人赵氏,生五子:树夫、义夫、大夫、志夫、刚夫。
  字辈:
  百夫必太 天用伦福 日仁仲文 学正凑士 宗著玄天 志大永昌 一元方启 尚列三光 思周六合 龙凤呈祥 君臣典定 恺悌慈强 家声丕振 继术有章 瑞钟云初 化育孔长 宏开甲第 惠迪书香 本宗先位 班次金榜 荣连泰运 世代兴旺

  才廷宗祖 世大永昌 一元方启 上列三光 皇宰六合 帝建五常 君臣位定 父子道良 家国相守 人民有章 生全安集 化育洪长 作求嗣秀 惠迪书房 本系先立 班次克祥 荣连景命 瑞应天潢;

  夫必太大 用楚福志 才延宗祖 世太永昌,一元芳启,皇宰六合,帝建五常,君臣位定,生全安集,父子道良,家国相守,人民有章,化育弘长,作求嗣秀,惠迪书於 本县先立,班次克祥,荣达景命,瑞应天潢。

  湖南洞口县石江镇:树夫后裔: 一元方启,上笃前光;德运六合,教殷五常;乾坤位定,尊贵道良;国家相守,人民有章;生权安集, 化育弘长;作求嗣秀,惠第书香;本实先茂,薰名远扬;延连景命,似续迎祥。
  湖南洞口县和隆回县及四川南充:一元方启,尚烈(笃)三(前)光,皇(德)宰(禄)六(运)和(泰),地(帝)建伍常,君臣未定,父子道良,家国相守,人民有章,生群安集,化有弦长,作求词秀,慧迪书香,本系先位,班次克祥,云联景命,瑞应天潢;

  湖南邵阳:一元方启,尚烈三光,皇宰六和,地建伍常,君臣未定,父子道良,家国相守,人民有章,生群安集,化有弦长,作求词秀,慧迪书香,本系先位,班次克祥,云联景命,瑞应天潢 。

  成都金堂龙威:百。夫必太天,用楚万志。才廷宗祖,世大永昌。一元方启,上列三光。皇宰六合,帝建五常。君臣位定,父子道良。家国相守,人民有章。生全安集,化育弘长。作成嗣秀,惠迪书香。本系先立,班次克祥。荣连景命,瑞应天潢。

  成都金堂福兴:仁义礼 一元方启 上列三光 绍开六和 帝建五常,君臣位定,生全安集,父子道良,家国相守,人民有章,化育弘长,作求嗣秀,惠迪书於 本县先立,班次克祥,荣达景命,瑞应天潢。
  四川资中三块石:………… 恩周六合 德建伍常 君臣位定 恺悌慈良 家声丕振 继述有章 瑞钟云礽 化育孔长 宏开甲第 惠迪书香 平系先立 班次克详 荣连泰运 世代永昌
  湖北利川:刚夫后裔:一元方启 上列品序 发扬光大 肇远能举 时思孝行 永保吉昌 礼昭德广 必有瑞祥 本立道生 守成正常 福寿天赐 和平安康 高明博厚 谋由焕章 泰运恒开 富贵久长
  贵州省松桃县:百夫必太 天用伦福 日仁仲文 学正凑士 宗著玄天 志大永昌 一元方启 尚列三光 思周六合 龙凤呈祥 君臣典定 恺悌慈强 家声丕振 继术有章 瑞钟云初 化育孔长 宏开甲第 惠迪书香 本宗先位 班次金榜 荣连泰运 世代兴旺

  湖南永州:大夫后裔:子德宗本有,正资希遵登,一国朝仕世,天开显文明,绍述光列祖守继,兆时荣桂茂奇才,启兰花彩瑞腾礼,义崇美彦廉让悦,洪英住贤怀芳伯,顺维达治廷。

  四川简阳:子德宗本有,正资希遵登,一国朝仕世,天开显文明,绍述光列祖守继,兆时荣桂茂奇才,启兰花彩瑞腾礼,义崇美彦廉让悦,洪英住贤怀芳伯,顺维达治廷。

  《扶风家谱》宗派 :尚烈洪光 远宗才学 国调顺世 智义仁礼 一元方启 三刚五常 裕德显荣 正守朝廷 纪绍发达 应相文盛 有兴富贵 均永必茂
  礼必太天用 福志才廷宗 祖世大永昌 一元方启(后续):上笃前人烈 书香远继承 克家为肖子 选拔重贤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9
射洪县建置是在南北朝西魏时期,始置射江县,于北周(557)改名射洪县,故称“西魏置县,北周正名”。
  射洪县因其射洪县境内有射江(射江今称梓江,又名梓潼江),县得名源于射江,古“江”与“洪”同音,古人将“射江”讹为“射洪”,后北周从俗,遂改为射洪。《元和郡县图志》载:(射洪)“县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江口。蜀人谓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今射洪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500年。
  秦惠文王灭巴,蜀两国,设置巴,蜀两郡。西汉析巴,蜀郡置广汉郡,领辖广汉等十三县。广汉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的通泉坝,为今射洪县境内建县之始。此时,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郪两县。广汉县和郪县的分界线,东西以涪江和梓潼江为界,即涪江以东和梓潼江左岸地区为广汉县。涪江西岸和梓潼江右岸地区为郪县(治今三台县郪江乡)。
  西汉末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改广汉县为广信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信,郪两县。
  东汉时,刘秀政权恢复益州,广汉郡,广汉县名,东汉末年,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分广汉郡四县置东广汉郡。郡治广汉县(今射洪县柳树镇)。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郪两县。
  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废东广汉郡,复置广汉郡,今射洪县境仍属广汉郡广汉,郪两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罢德阳郡,置遂宁郡,广汉县由广汉郡划入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分属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夺取晋王朝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刘宋。分广汉郡置新城郡,郡治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潼川镇),领辖北伍城,怀归两县。
  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改遂宁郡为东遂宁郡,郡治巴兴县(今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广汉县隶属东遂宁郡。今射洪县境属东遂宁郡广汉县,广汉郡郪县。
  萧梁(502~553)撤郪县并入北伍城县。新城郡领北伍城县。南齐,改北宕渠郡(治今盐亭县城),置西宕渠郡,析广汉县,置通泉县。领辖广汉,通泉两县。今射洪县境分属广汉,通泉,北伍城三县。
  西魏宇文泰平蜀,恭帝二年(555)分北伍城县,置射江县(治今射洪县金华镇),隶属昌城郡。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魏恭帝(554~556),改西宕渠郡为涌泉郡,并移郡治于涌泉县(通泉更名,治今射洪县洋溪镇),领辖涌泉,广魏(广汉改名)两县。今射洪县境属射江,涌泉,广魏三县。
  北周(557~581),改射江县为射洪县,射洪得名自此始。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井(涌泉改名),广汉(广魏改名)三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罢郡置州,涌泉郡,昌城郡被废,改通井县为通泉县,并光汉县(广汉改名,讳炀帝杨广名)入通泉县。县治今射洪县柳树镇。
  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新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开皇十八年(598),改新州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置郡,射洪、通泉两县属新城郡(治今三台潼川镇)。今射洪县境属射洪、通泉两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新城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属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梓州为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梓潼郡为梓州。射洪,通泉两县隶属未变。今射洪县境仍属此两县。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射洪,通泉两县初隶梓州梓潼郡。太祖乾德四年(966),梓州梓潼郡改为静戌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为静安军。端拱二年(989)复改为东川节度,神宗元丰三年(1080)又改为剑南东川节度,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设为潼川府,射洪、通泉两县隶属关系仍旧。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通泉县“兵后地荒”,并入射洪县,隶属潼川府(治今三台县潼川镇)。
  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并射洪县入盐亭县。十三年(1380)十一月,又恢复射洪县建置。
  清初,射洪县属潼川直隶州(治今三台县潼川镇)。雍正十二年(1734)升州为府,隶属潼川府。嘉庆七年(1802),隶属川北道潼川府,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裁川北道,以府,州直隶省政,射洪县隶属四川省潼川府。民国2年(1913),废潼川府,复置道,又隶川北道,民国3年(1914),又旋改属嘉陵道。
  民国7年(1918)起,四川军阀割据,四川形成“防区制”。今射洪县太和镇南,先为四川省第五卫戍区范围,后为李家钰卫戍范围。太和镇北先为川军第5师吕超部控制,后属川军第10师刘斌部,川军杨森第2混成旅杨汉城部及国民革命军第29军田颂尧,孙震部的卫戍区范围。
  民国24年(1935),射洪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1949)12月。
  建国后,1950年1月置射洪县(县治由金华镇迁至太和镇),隶属川北区行署遂宁分区。
  1952年9月,隶属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射洪县划归绵阳专区。
  1968年9月,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射洪县仍隶属。1985年2月,撤销绵阳地区,射洪县隶属遂宁市。追问

大哥,麻烦先看下问题好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