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六礼相比现代婚礼程序的异同

如题所述

  中国婚礼形成定制应当是在周代(公元前1121年—公元前249年),在周代的礼仪中,婚礼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所谓的“六礼”。
  六礼,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若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已。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纳采也有用羊者。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想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既然是人来呈纳采之礼,男家当然早己知道女方之名,此时再问,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中国古代婚姻大事,均要通过占卜,即所谓“纳吉”。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天神之光”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次决定性因素。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托媒妁送到女方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相配。若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

  纳征:又称纳币,即民间俗称的“过大礼”、“下彩礼”、“下财力”。“征”有“成”的意思。即“过大礼”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是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未先提条件的。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纳征”现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称中国古代婚姻为买卖婚姻的缘起罢。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纳征之后,双方便要订立婚约。据载,婚约在周朝已然有之,刻于竹简,男女两家各持一半。按规定,婚书定好后要有当事双方及保亲人和媒人签字画押,并上报官府。婚书格式各代有所不同。男家拿到婚书后,要把婚书供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祖先已和某家缔亲。婚约一旦订立,男家便可择日成亲了。

  请期:俗称“择日”,北方民间也称“要日子”,即男家要请“先生”择选结婚的“黄带吉日”之后,告知女方。古人的请期不是简单的告知,也是有一定仪式的。其实婚约签订之后,女家已然是“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把选择结婚日期的决定权交给了男家。之所以用“请”字,是表示一下客气,男家不敢自专,请求女家同意的意思。

  亲迎:即为正式举行婚礼。也就是今天的所谓迎亲。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9
古代娶亲的程序有六部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提亲,现在都是自由恋爱,男方自己求婚了,可这一步自然就消失。不过,现在还是有通过介绍人来安排男女双方婚姻的,这个应该算是变相的提亲了。“问名”,是合八字,卜算夫妻是否会婚后生活美满。现在提倡破除迷信,这一条自然也消失了。“纳吉”,就是男方家长决定同女方结成婚约。现在这个和第一步和在一起了。纳征就是送女方彩礼。现在基本上不会有过去那么的隆重。不过,结婚之前,男方还是会送给女方一些现金以及金银首饰等物品。这个应该算是变相的彩礼了。“请期”就是确定成亲的具体时间和安排。这个是绝对不能少的。在现代婚礼之前,双方的父母都会坐在一起见见面,吃顿饭,上衣一下具体的结婚事宜。这个就相当于过去的请期了。“亲迎”,这个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整个结婚流程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部分。而且婚礼的礼仪是保存最完整的了。
第2个回答  2011-06-19
现代的程序比那时的简单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