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现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是什么?

如题所述

依据吉林参业高质量发展意见,长白山地区二十四县列为人参种植保护区,其中十五个县为人参种植核心区,并提出到二零二零年,参业产值将破八百亿元;到二零二五年,参业产值将破一千二亿元。为了更好的发展人参产业,以下五个举措可以大大促进吉林省参业发展。

一、打造“长白山人参”大品牌

自从成立了“长白山人参”品牌,许多的企业加盟了该品牌, 其品牌价值已达190亿元, 很好地发挥了人参企业和品牌优势, 共同维护了“长白山人参”品牌, 做好了吉林省人参品牌, 实现人参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的打造品牌形象企业必须把重心放到核心产品的开发以及丰富人参产品的种类上;有关部门应做好品牌的加盟和准入条件的相关规定, 防止假冒伪劣的相关企业和产品趁机进入甚至是扰乱人参市场, 因此维护好“长白山人参”品牌的形象至关重要。

二、标准化技术的建立与推广

目前, 吉林省不仅在建立人参标准化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推广示范, 但要使得人参标准化技术在农田栽参、农药使用规则及新型农药开发等方面上的很好利用, 仍需要各级科技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全面的推广应用。加强人参品种的繁育水平, 选育出优质的人参品种, 进一步规范人参种子市场, 推广适宜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良人参品种, 使市场上良种率达到95%以上。

三、加快行业、地方以及国家人参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 制定标准的人参产业发展意义重大。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制定各种标准并不断的完善, 特别是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种人参参分质量的国家标准, 加快制定人参种苗、人参食品、保健品、药品等系列标准。

四、加强人参从业人员培训

在靖宇、集安、抚松、长白等人参主产地区, 以推动产业链整体发展的思路为基础, 对人参产业链中各领域技术人员提供健全的培训, 为吉林省培养一批熟悉专业技术、了解产业发展、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吉林省要不断提高人参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五、加大人参产品深加工研发强度

人参产品的深加工离不开科技的研发,在深加工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方面, 企业可加强自主研发力度, 也可通过设备和人才引进, 实现人参深加工设备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为了加强自主研发,企业必须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建立科技攻关联盟, 深入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等系列人参精深加工产品, 延长人参产业链, 丰富人参品类。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人参的基础研究, 加强科技研人才的培养以及资金的投入, 结合科技人参工程、设立研发专项、组建产业联盟, 不断加大对人参有效成分、活性物质的机制和功能研究, 为人参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信经过这五大举措的洗礼,吉林省的人参产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实现“二次创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3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

  回顾该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跨越。起步于“八五”阶段,快速发展于“九五”阶段,整合扩张于“十五”阶段。200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0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去年突破1800亿元,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农业资源大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强工兴农、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近五年,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五个方面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市场及其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该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近三年连创历史新高,2008年产量达到568亿斤的根本原因,也是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38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1年居全国之首的基本保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推动粮食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转化增值的幅度不断提高,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破解了卖粮难这道困扰我们十几年的难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丰收后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补不起和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农民多元就业增收、快速增收的新格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就业近330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形成了就地就近省内为主的就业局面。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其它产业的发展,目前广大农民已经形成了多路进财、多元增收的格局。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8.6%,2006年增幅8.8%,2007年增幅10%,2008年达到17%以上。

  四是推动了全省工业结构升级。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是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工业经济从两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到2008年底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60亿元,增长18%。

  五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多数县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县域GDP增长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正在有效改变。

  二、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合力推进。

  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从多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体会: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用效益理念运作农业,坚持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农村经济。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该省的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正是我们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点,不仅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而且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到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收益,而且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而且还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粮食不是包袱是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战略之举的共识。

  二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在加工转化、多重增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三年来,我们采取内扶外引、重组兼并、技改扩产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全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10多户,省有重点龙头企业320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90多个;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亿斤,实际加工28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4.1亿头(只),实际加工3.1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农户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6.4%。

  目前,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肉鸡加工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行列。短短几年,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玉米加工增值幅度达到数十倍。

  三是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加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围绕基地建设,主要抓了三件事:

  (一)推行标准化。从产地环境,种植养殖过程,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全程实行标准化,制(修)定和执行各类各项标准达到1096项。

  (二)技术集成化。从2004年开始,该省连续五年通过财政补贴13500万元,组装集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技术和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技术,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基地建设规模化。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中部黄金玉米、东部林特药、西部杂粮油料和城郊肉蛋奶瓜果菜等四大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上规模上水平。

  四是坚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从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进程看,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努力搭建了五个平台。

  (一)政策平台。为促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2005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吉发[2005]26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吉发[2005]27号)两个文件,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政策支持。同时连续三年在全省开展了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全力推进该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对成绩突出的市(州)、县(市、区)政府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

  (二)融资平台。省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形式,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2007年和2008年分别安排2亿多元,拉动社会投入300多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贷款100多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利益连接平台。近几年省政府组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县市区开展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806个,带动农户205万户,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四)市场开发平台。各级政府把培育品牌、推介名牌、开发市场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整合了吉林“鼎吉”大米、吉林长白山人参、通化葡萄酒和长白山泉阳泉矿泉水四大品牌。皓月分割牛肉、德大火腿肠、通化葡萄酒等一些产品相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尤其是连续举办7届长春农博会和30多次境内外展会以及全国乡镇企业振兴东北老基地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推介名优特绿新产品2000多个,打造了吉林农产品加工业这一优势品牌。

  (五)项目建设平台。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储备农产品加工项目500多个,同时建设了22个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实行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区域推进,大项目、重点项目集中摆放,中小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用地、水电等一系列制约性问题。

  三、立足全局、精心谋划,在高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吉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是商品粮主要调出省份之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我们将立足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企业家成长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整体推进。

  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食品加工业发展。逐步增加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额度,大力扶持引导发展绿色、文明和现代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2009]56号文件精神,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6000亿元以上,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二番的目标。

  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增产100亿斤商品粮工程,实施沃土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综合措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粮食产量在5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斤,总产量达到600亿斤。粮食加工能力稳定在350亿斤水平。

  三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2007年8月省编办已批准省乡企局加挂农产品加工局牌子,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条例》已列入省人大五年立法计划。今后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力度,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该省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走出一条农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编后语: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在活跃经济和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看到,在眼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重大战役中,农产品加工业既是被扶持对象,更是“冲锋陷阵”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危机中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是保当前增长的需要,更是保长远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保增长增添动力、为扩内需创造条件。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我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具备坚实基础,把这些好的条件和因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应对危机中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