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怎么分析平仄?

律诗怎么分析平仄?看教程看得直接晕。应该步骤是怎样 啊!如;二十三年弃置身。如果按照它的声调,不是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平”么?当时教材说,原为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拗救后为(仄仄-)仄平-仄-平。??究竟我怕标出平仄,是直接按照声调表,还是说套上那四种格式啊。还是什么啊。拒绝黏贴资料给我。

一 标出平仄,是不能仅按声调表的,因为古今声调有变化,举例说“职”“觉”现在是阳平,可是古代是入声字,在律诗里是仄声。按现在的声调去标就不合理了。大学里的音韵学讲这些的。
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因此从古代到现代语音变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入声合入到平、上、去三声中)。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即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但是有些方言里还保留有部分入声)。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如果以现代汉语来看,阴平、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属于仄声,现在普通话里不存在的入声也属于仄声。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中的一些字,虽然在今天看属于平声,但是如果它们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入声转化来的,那么在古代就应该归入仄声,而非平声。
二 只要记住平仄规则,给你任何一句如“平平仄仄平 ”你就能写出一首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七言也如此)的平仄格式了,不必照那四种格式套。只要记住首句入韵或不入韵就行了。
注意以下规则:
1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即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可平可仄。第二个第四个第六个字必须是仄
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单就这一句说是 仄起平收式
如果以这句按规则繁衍就又会写出一首七言或无言的律诗格式来了。
2 尾部不能出现三平调,即“平平平” 。
3 ”拗救”比较复杂,古人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上下句补救一下,属于特殊情况,不必花时间
研究它。
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你所讲刘禹锡的这首《酬白乐天扬州初逢见赠》便是其中的平起仄收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到乡翻似烂轲人,怀旧空吟闻笛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船侧畔千舟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完全符合平仄,根本就没有拗救,“十”在古代读仄声的。
  首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若发生拗救,则“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的第五、第六个字都可以不按照这个格式来写,即可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个字不用“仄”,而用“平”,则既可救出句的第五字,又救出第六字,很多情况下,还往往连同就出本句的第三句“犯孤平”之拗。如杜牧的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古音中,“四百八十寺”五个字都是仄声,但对句的“烟”字就可以就出这拗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04
在这里能学到个毛线啊。推荐王力《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专业又通俗。2本+起来30块左右,可以家藏。
第3个回答  2011-07-07
是你本身错了,“十”在平水韵中是仄音,“年”是平音,那么这句的格律没有出律之处
第4个回答  2011-06-30
就按照最简单的来说吧!毕竟我们不是行家,不需要也没必要太在意这些的。你只要记住一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也就是说,一联中,上下两路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不去理它,但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就要分平仄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