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第一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和汇率决定
机制的历史沿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
境的变化,经历了五个重要发展阶段(吴念鲁、陈全庚,1992):第一阶段自
199年至1980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上表现为严格管制和固定不变;第二阶
段为1981年至1984年,开始尝试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但并没有
明确的改革方向,采用了对外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官方公布牌价并存的
双轨制;第三阶段自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入实质性改‘革
和典型的价格“双轨制”时期;第四阶段从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通
过汇率并轨取消双轨制,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
动汇率制。第五阶段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与固定汇率制的产生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到1952年,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随着市场的变
化而变化,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汇率。1953年以后,统一了全国汇率,初
步建立了人民币汇率制度,但人民币汇率基本上被作为一种成本核算和记
帐手段。1973年后,随着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逐步形成了具有经济意义的固定汇率制度。

一、建国初期的人民币汇率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1950年7月8
日,人民币实行了全国统一汇价,由人民银行总行公布。从1949年到1950

年3月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前,国内物价不断上涨,外币对人民币汇价不断
上升。这个时期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而且通过私营进出口商进
行。人民币汇价对进出口贸易起调节作用,并以美元为基础来套算其他外
币的汇价。当时根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劳资两
利”的经济政策,在“统制对外贸易”的原则下,确定人民币汇价的方针是:
“奖出限入,照顾侨汇”,奖出是奖励出口,保证75%一80%的大宗出口物
资能够出口,使出口商可以获得5%一15%的利润;限入是限制奢侈消费
品进口,并照顾华侨汇款的实际购买力(国内购买力高于国外,幅度在5%
以上)。这一时期以美元为基础,共调整过52次。1949年1月19日天津
开始挂牌,1美元折合600元旧人民币,1950年3月13日调为1美元折合
42000元旧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的贬值是因为直到1950年1季度以前,
国内仍处于战争状态,物价水平增幅较多而国外物价水平相对平稳。
1950年3月全国财政经济会议后,中国国内物价日趋稳定,而国外物
价特别是美国物价不断上涨,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鼓励大宗货物出口,
改为兼顾进出口,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方针也从“奖出限入”改变为“兼顾进
出口有利,照顾侨汇”。这个时期的人民币汇率不断调高,从1950年3月
至1951年5月共调高15次,1950年3月13日1美元折合42 000元旧人
民币,至1951年5月23日1美元折合22 380元旧人民币,人民币升值了.
47%。1950年3月13日1英镑折合98 708元旧人民币,至1951年1月20
日为1英镑折合62660元旧人民币。1952年外贸部要求用调整汇价的办
法解决出口亏损,同年12月6日经中财委同意,把人民币对英镑的汇价调
低10%,从1英镑62 660元旧人民币改为68 930元旧人民币。
这一阶段的人民币汇率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属于自由市场汇率,汇率随着国内外物价
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二是当时人民币汇率多达几十个,没有全国统
一的人民币汇率;三是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频率高、幅度大。

二、人民币固定汇率制的形成

从1953年至1981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I
1953年到1971年,建立单一固定汇率制度。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汇率制
度大多采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汇率保持相对固定。为维
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我国实行单一固定汇率制,除了在外币发生法定升
或贬值时作相应调整外,在1953至1971年近20年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14·3%,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由1英镑6.893元人民币调整至5.908元:
1971年12月,美元贬值7.89%,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由2.4618调至
2·2673。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不再具有调节作用,人民币
汇率成为内部核算和编制进出口计划的工具。
在此期间,人民币还成为对外贸易结算的货币。1967年11月18日.
英镑贬值14·3%,当时我国出口商品绝大多数以英镑计价结算,英镑贬值
后,如果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不调整,则按含金量或以美元计算的外汇收入
就减少14·3%,为保障我国出口收汇安全,从1968年起,对港澳地区贸易
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1970年逐步推广到同欧洲、日本、美国和其他地区
的贸易结算。
_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西方国家各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相对固定与我国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保持高度稳定是匹配的,因此,这一
阶段,人民币汇率采取了刚性汇率制度。在原有汇率的基础上,参照各国
政府公布的汇率进行调整,除对个别货币的公开贬值或升值作及时调整
外,基本上保持稳定不变。
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克服了旧人民币面额过大、汇率
混乱不统一等内在缺陷。
(2)实行可调整固定汇率制,保持汇率高度稳定。
(3)人民币汇率不仅与市场供求无关,而且也与对外贸易调节作用
无关。
(4)人民币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政府在确定外贸交易结算时,需要
考虑和确定的一个结算价格。人民币汇率与市场严重脱离,仅作为一种计
划手段和记账单位。

三、固定汇率制的调整:“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定价
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
事制,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十分频繁和剧烈,无法再按外国官方汇率的变化
来调整人民币汇率。我国政府已开始意识到人民币汇率在经济和对外贸
易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原则变为:(1)坚持人民币汇率相
对稳定的方针,在一定的幅度内,人民币汇率不随西方国家货币浮动;
(2)人民币汇率的确定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3)参照外汇市场行情
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特别是当西方国家主要货币汇率浮动幅度达到一定
程度时,应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
西方国家钉住美元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瓦解,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
率制度,中国不能再根据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
率也必须相应调整,1973年,我国制定人民币汇率的原则改为参照国际货
币市场汇率变化随时调整。人民币汇率的计算方法从过去的“物价对比
法”改为“一篮子货币”法,即选择占中国对外贸易较大份额的若干国家
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按其重要程度和对外政策的需要,确定权重,计算
人民币加权汇率,各种货币的权重视具体情况调整变动。以国际市场上主
要货币的上升或下降的平均幅度,作为调整汇率的参考。从1973年3月
到1984年曾先后7次调整不同货币的权重。1975年11月,我国决定将人
民币汇率定在美元集团和德国马克集团货币汇率的中间线上。人民币对
美元的汇率由1973年1美元兑换2.2673元人民币调至1980年7月1美
元兑换1.4525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水平升值56.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4

汇率是怎样形成的?过分压低汇率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2个回答  2007-06-08
美国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21-02-07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