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切求答案,谢谢各位了。谢谢。。 传统文化概论。

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何在?
2、 春秋战国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这一时期的思想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何在?
3、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何在?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有哪些?
4、 明清之际中国曾经有过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这样的思想解放能引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吗?
5、 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胡适等主张全盘西化,辜鸿铭等则认为提倡新思想是输入“猩红热”和“梅毒” ,是“望魔鬼之接引以入天堂”。如何看待这两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
(一J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
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
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
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
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
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
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
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
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
问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
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
实在太稀少。[3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
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
主导倾向的追求。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
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
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
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
息。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
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
延不绝。
(二)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f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
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
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
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
针对中国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半封闭的大
陆之上,著名学者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土壤分析》一文中
提出了大陆型文化的观点L4]:他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
会组织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陆型文化,是一种与中世
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相出入的宗法制度文化。
大陆型文化所面对的外在环境比较稳定,故较安土重
迁、保守,不要求创意创新及想象力,从而形成自我封闭、向
心凝聚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如先民曾以中原
为天下,对域外知之甚少,加之周边国家文化在历史上又落
后于中国,易于产生“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
我封闭观念。
外部封闭隔绝也使闭关锁国政策易于长期实行,加上历
? 44 ?
代的统治者禁止海上交通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国力趋向衰
弱。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门户洞开,节节失败,国人觉悟到要
向先进的文化学习的必要性。
当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文化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以及
接受者的态度。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曾有开放性:如西汉的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唐朝文化
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允许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留学,甚至
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唐朝社会人士也很接受外国文
化,很多人都喜欢穿胡服,以及欣赏外国风格的歌舞表演等。
(三J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
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
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1.地形东西有别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
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 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
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 00O一2 000米,主要
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
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地形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还有蜿蜒
的海岸。“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
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53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
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
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孔子说“智者
乐水,仁者乐山”。(《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
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特别
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
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2.气候南北有异
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
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
南进的趋势。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
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
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
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
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一般来
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
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
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如军事上有长城的建筑、战
争的对立,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内地与边疆,蛮荒之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2月 彭鲜红 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研究 第1期
与礼仪之邦等的对立。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
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径,达到彼此交流,互相融
合。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便积极推展大规模的汉化
运动:“禁胡服”,“断北语”,“通婚姻”,“改姓氏”,“重文教”。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行,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胡、
汉的血统彻底混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如果以长江为界简单地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的话,
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异。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
水深,民生其问,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
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
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
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
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
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6j( ∞鲁迅在《花边
文学?北人与南人》谈到:“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
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著
名学者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
北方人性热而人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林语堂
抓住南北人文的差异特点说:“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
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体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
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长江以南,人们会
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
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
如果以区域细分的话,在中华土地上齐鲁文化、三晋文
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
楚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
锦绣中华的历史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19
1,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小农思想,及士农工商的思想观念.
2,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千年的正统,维持了封建社会的稳定.道家文化发展为后来盛行的养生学.等等.
3,唐诗多五言和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宋司有长短句相结合,韵律变化多端.其发展就如同现代的传媒,以前很单一,现在什么样式都有.
4,不能,资本积累和机器大生产是其基础.
5,胡背祖忘宗,否认中华文明,辜拒绝一切外来思想,井底之蛙.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并结合中国国情来发展中国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追问

因为 这是 传统文化概论的试题,能充分点么,谢谢仁兄了。救命啊。

追答

我只是小学毕业,没那么专业,而且从没读过传统文化概论,你请教高手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21
影响及作用有:

1、春秋战国时的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子的“以法为本”,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 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人道主义,可以说在中国古已有之。

2、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伟人的美德,亦可为今天国民所借鉴:如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法家的“法不阿贵”、孟子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舍生取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对提高国民素质大有裨益。

3、学习借鉴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批判的继承。像孔子讲究等级制度、主张贵贱有序,老子庄子的消极思想就不属于继承部分。

4、如今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
我们一个老师
第3个回答  2011-04-19
你也是政法的吗?那个班的啊!
第4个回答  2011-04-20
靠 孩子你也太懒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