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企业做大做强好还是做小做精好?在线等。

学校有个辩论赛,主题是企业做大做强好还是做小做精好?
双方都要有辩论词。好的追加分。谢谢~
还要有一些反驳企业做小做精好的案例和反驳他的问题。

企业发展的进程中,风险是永远存在的。
是做大做强,还是做小做精?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是否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问题。企业做大了,不一定就会比规模小点的企业获利多,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比小而精的企业更多的问题。所以,虽然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但是做大做强企业是没有一个定式的,要视企业家对自己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以及产品在未来市场中的潜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企业做大而还是做小,要由几个因素决定:一是企业的创造者对未来企业发展的规划;二是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覆盖的范围和针对的人群;三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运作手段;四是企业的资金和其他综合资源的使用情况。
企业做大有做大的优势,大企业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还是在品牌知名度上都比较强势,运作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从产品运作升级到品牌运作,最后发展到资本运作。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企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资金的问题、社会环境资源的制约、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扰以及市场的瞬息万变等。到了第三阶段企业需要更高的发展时,企业要突破的就是资金和资源匮乏的瓶颈。在这个阶段,企业就谋求通过上市或利用政府资源来赢得低息的货款,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企业家此时不只关注企业本身能带来多大利润,更多地关注企业在行业内以至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依靠自有资源,还争取到相当的社会资源,比如政府机构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做大做强,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
企业不管是做大还是做小,把握自身的控制力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与自己的规模相匹配。企业在选择自身的发展策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自己摸索前进。小企业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小企业不可一概而论,有小而强的企业、小而精的企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小企业应该关注自身产品定位、市场规模和资金实力等方面的问题。小企业运作的过程也脱离不了大企业的运作过程,同样要经过产品、品牌、营销方式等方面精耕细作的经营过程。
很多小企业面临着是选择“小而精”,还是选择维持现状的难题。如果选择的是“小而精”,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定位是不是够高,是否能够通过小众市场和单件的高价产品获得良好的回报。其次需要资本的支持,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因为产品定位较高,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保证产品设计与国际同步以及一流的终端改造。小而精的企业离不开规模化的运作,规模化运作要依靠资本来支撑。
企业做大还是做小,最终取决于在市场中的表现和消费者的认知度。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由企业自身的能力决定的,企业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去看待这个问题。任何伟大的企业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打造出来的。企业做大还是做小并不重要,把握自身的控制力才是最重要的。

=========================================================================

做精做细方可做大做强

精细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经典。学院要发展,就要学会竞争,迎接挑战。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管理优势,而管理优势是通过一些细节体现出来的。因此,任何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失误,使宏伟的计划“胎死腹中”。尤其在力量均衡的较量中,机会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要想取得以小搏大、以弱击强的成功,就要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复杂变为简单。纵观古今中外的一些伟人所成就的那些伟业,不难发现,他们的共性就是善于把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他们中有的也许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大师。长于在一般理论与所从事的工作结合上做出一篇篇堪称艺术品的文章来,难怪有人说“管理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教育要发展,管理要科学。通过几年的办学探索,我们深切感悟到:学院要做大,首先要做“小”。这里的“小”是指管理中的“精”和“细”。“做精做细”与“做大做强”观念的取舍决定品牌策略的成功与否,将成为下一个关注的焦点。其实“做大做强”的真正诠释正是“做精做细”,小事成就大业,细节造就完美,一所真正优秀的名校,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质和量的统一,跨越发展才有意义。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是对独立学院实施品牌策略的考验和挑战!没有一定数量的质量,是对办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同样,只追求规模,没有一定质量的数量,谈跨越发展又有何意义?急功近利,饮鸩止渴,注定要失败。

理工学院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为此,一是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计划及重大教改试验方案,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发挥专家、学者在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在全院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健康发展。二是成立了由院领导和专家组成的教学督导组。经常进行随堂听课和检查听课,及时进行课后评议并反馈给任课老师。使教学质量和老师的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是建立教师、教学管理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教学形势分析会”和各学科部“教师、辅导员工作例会”,形成了维护教学秩序,规范教学管理,掌握教学动态,提高教学质量的4个重要环节。由于有这“三驾马车”的保驾护航,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这两句话,给我们办学的启发实在是深刻:任何一个成功者的第一桶金都浸透着他的血汗,所有成功都是用细节堆砌而成的。正所谓“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贪大去小、舍近求远是不可取的,这也是某些民办高校在竞争中遭淘汰的原因所在。我们都知道,绿色向沙漠蔓延是循序渐进的,如果你突然想在沙漠中种上一棵树、一株草什么的,那随时都有被沙漠淹没的可能,永远不会获得成功。只有把基础夯实了,准备工作做充分了,沙漠中的绿洲才有可能实现。高校管理不也是如此吗?独立学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从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做起,只有做精做细才能做大做强。

卓越的团队需要精心打造,善于解决问题方称得上管理大师。一所高校的成功,是一方水土的骄傲;一个响亮的品牌,是一座城市的财富。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中体现。对一个发展中的独立学院来说,缺少的不是策略和制定策略的管理者,而是完美执行策略的团队,即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无论策略也好,执行也罢,不能解决问题的都是空谈!因此,打造一支卓越团队是所有高等院校关注的话题。我们认为,作为一支卓越的团队必须具备三要素:一致的目标、良好的关系、正确有效的方法。要通过考核,激发教职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即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要通过考核,培养和树立他们三种精神:一是对社会讲诚信。就是要提高办学质量,一诺千金,诚实守信;二是对学院讲负责。就是要以学院为家,维护学院形象,为学院建设作贡献;三是对工作讲实效。就是要全面落实教育部的两个《若干意见》和“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以及学院的各项管理规定,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在落实中寻求创新和发展。我院正是按照这些标准和要求,精心打造和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秀团队,有了这样一支卓越的团队,就能随时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品牌策略就能得以顺利实施,跨越发展就不会成为空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