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学习历史、政治、英语的学习方法

高中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英语学习方法
刘亦婷父亲的总结:
婷儿学英语有三个特点,一是兴趣浓;二是以将来的实际应用为目标,一开始就“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并重;三是方法正确、系统、效率较高。
在这三个特点的共同作用下,婷儿从初一开始学英语,到高二寒假(四年半后)访问美国时,已能听懂美国大学(威尔斯利学院)的英语授课。高三上学期参加托福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则标志着婷儿把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学习任务基本结束。这一过程历时五年左右。进入哈佛后,婷儿已不再需要专门花时间补习英语了。
婷儿学英语的实效,引起了读者朋友的很大兴趣。在众多读者来信中,有不少是大、中、小学生和家长们询问婷儿学英语“诀窍”的。本章就是应这些读者的要求,介绍婷儿学英语的有效方法,以期对读者朋友提升外语能力有所裨益。
好成绩=兴趣+方法+勤奋
婷儿对学英语有着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是用多种措施在0岁~12岁有意培养和强化而成的。
兴趣来源之一:熟悉产生好感——婷儿1岁8个月至2岁11个月,每天在姥姥家看一集生活场景化的英语电视教学节目《跟我学》。虽然没有人另外教她,但由于婴儿特有的“模式记忆”和“接触敏感”,使她从小形成了“外语敏感”。十年之后,当她在成都市外国语学校正式开始学英语时,婷儿欣喜地告诉我们:“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英语是自己的语言,就像母语一样亲切。”
兴趣来源之二:快乐提高兴致——婷儿3岁回成都后,还和妈妈用演小品的方式学过几课《新概念英语》。可惜妈妈当时不知道幼儿学英语不必考虑背单词的问题,误以为不背单词学了也记不住,结果一上幼儿园就中断了。尽管如此,那三个月里用游戏化的方式学英语的经历,使婷儿说英语的兴趣倍增,经常自己编一些“英语”叽里咕噜地说来过瘾。
兴趣来源之三:新奇吸引注意——婷儿小学一年级暑假,我成为她的继父。当时我很想让她正式开始学英语,并准备好了《新概念英语》、《英语900句》的书和配套磁带。无奈“减负”之前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婷儿经常是中午也在写作业,晚上也在写作业,学英语的计划一等再等都无望“上马”!既然奈何不了大环境,我只好从可行之处着手,通过讲故事、看书的办法,一是让婷儿感受外国文化的趣味,二是通过身边的一个个真人实例,让婷儿懂得外语能力对人生的价值。以此继续激发她的英语兴趣,使婷儿对学外语始终充满了向往。
兴趣来源之四:爱屋及乌——我还告诉婷儿,虽然你现在没有条件学外语,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外语需要的重要能力——对语音的敏感性。具体做法是:坚持跟讲四川话的人用四川话交流;跟讲普通话的人用普通话交流。平时随时纠正不准确的发音,也可提高对语音的敏感程度。由于有此意识,婷儿看电视听广播的时候也很注意播音员的语音,对练习绕口令也兴趣十足。
回想起放弃让婷儿在小学阶段自学英语的计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进重点中学主要靠数学难题拉开成绩差距,从升学策略来考虑,数学冒尖是更为迫切的任务。于是,婷儿极其有限的自学时间主要都用到学习奥数上了。这样安排的结果是,婷儿通过白热化的竞争,考取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得到了在中学阶段用先进的方法学英语的机会。
(成都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学采用的是小班制,教材和教法既实用,又生动活泼。英语老师都很年轻,富有激情和爱心,和学生的关系就像兄弟姐妹似的。这些因素进一步强化了婷儿学英语的兴趣,对婷儿英语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外国语学校后,婷儿1岁~12岁所受的种种熏陶都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强烈的外语兴趣和对语音的高度敏感,让她一进中学就迷上了英语。周末回家后,婷儿经常兴奋地告诉我们英语老师又传授了什么新知识;英语课又做了什么新游戏;她正和同学一起改编或创作什么新的英语小品等等。对探索和应用各种学外语的方法,婷儿也充满了兴趣。从初一开始,婷儿就迅速成为年级的英语尖子,这一势头贯穿了整个中学六年,从未减弱,在高中还出现了加速。高三上半期,婷儿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了640分的好成绩。这意味着她提前具备了与英语世界顺利交流的能力,在大学就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去攻英语了。
婷儿从初一进校到高三考托福为止,前后历时五年多一点,累计用于学英语的时间大约在3500个学时以上(包括课堂、课外和托福学习),大大超过大多数同龄人,也超过了外语学校的很多同学。进入哈佛后,婷儿的英语实力带来了预期的主动局面——即使哈佛的学业对英语要求很高,婷儿仍可应付自如,使她能把全部精力投向学业和各种课外活动。
婷儿学英语的经历又一次验证了这个公式:
兴趣+方法+勤奋=成功(好成绩也是一种成功)。
丢开拐杖,养成“英语思维习惯”
很多人学外语都爱犯这样的毛病——听、读外语时,喜欢先在心里翻译成母语,再去理解;说、写外语时,则先用母语打个腹稿,然后再翻译成外语。婷儿的学习方法则与此相反,她的英语老师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不要先在心里翻译。”
“先在心里翻译”的习惯有两大弊病:一是速度慢,即使你在心里翻译得很熟练,速度也会比直接理解和表达至少慢一倍,这就把你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引上了“慢车道”。另一个弊病,是妨碍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英语与汉语相比,语法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差异都很大,如果养成了处处翻译的习惯,不仅理解英语不会顺畅,也阻碍你按地道的英语方式去表达。
要解决这两大弊病,就要丢掉“翻译习惯”这根有害无益的“龙头拐杖”,尽快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婷儿英语流利自如的秘诀之一,是在学英语之初就建立了英语思维习惯。
需要说明的是:“英语思维习惯”仅用于学用英语时,目的是为了学英语更高效、用英语更地道,而不是以英语思维压倒汉语思维。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可以共存于一身而不相冲突,即使幼儿都能做到这一点。在母语占绝对优势的环境中建立英语思维习惯,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和幼儿,都不必担心它会妨碍学汉语,学中文。
下面介绍的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初学英语,就尽量不用“中文拐杖”
很多人背单词喜欢中英文连起来不停地念——“dog,狗,dog,狗;hat,帽子,hat,帽子……”这实际上是在强化不良的“翻译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应该尽量别让中文出现(除非要做英译汉的题)。在面对单词、短语、句子时,应该以实物、动作、场景、情节和英文词形、读音的方式去理解和记忆,而不是以中文为“中介”。
例如在读到单词banana时,脑子里出现的应该是一根真正的香蕉,而不是“香蕉”这两个汉字;在背单词beat时,不妨记住一个挥舞大棒的恶汉,而不是汉字“打”;在听、说、读、写英语时,脑子里也应该直接出现所讲述的场景、情节和有关的事物……这样久而久之,你储存的就全都是用英语方式“编码”的信息,不需要汉语作中介,就能直接理解英语内容。
如果你以前学英语一直是“中文拐棍不离手”,就需要用上述方法把一切英语信息“非中文化”,以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建立。
每天用一段时间,让大脑进入“纯英语状态”
在从小建立的“汉语信息平台”上建立英语思维习惯,比在空地上盖房子更难,因为它就像在旧图上画一幅新画,需要有密集的信息持续输入,才能够渐渐“覆盖”成功。
所谓用密集信息覆盖,是指让大脑每天有一段时间(一两个小时以上)只接受“纯英语信息”,避免任何中文或汉语信息,让大脑逐渐习惯于“纯英语状态”运行,并延续一段时间(例如几个月),全英语思维的习惯才可能建立和巩固。如果信息量过小、中英文混合,或持续时间过短,都不足以对抗强大的汉语思维习惯。
对那些长期惯于“中英混合”学英语的人来说,利用寒暑假完成这个“信息平台转换”较好,假期既有大块时间,又能尽量隔离中文信息,往往更容易奏效。
养成用英-英词典的习惯
词典是学英语的重要工具书,同时也对思维习惯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为它往往影响着很多词汇在大脑中建立印象的方式。用英汉词典者,必然会记住大量中文释义,这就挤占了英语思维习惯的“立足之地”。
对比之下,用英-英词典就有利得多:第一,它不会出现任何中文信息,这就提供了更理想的“纯英语环境”。第二,用英语解释英语,更直接准确。第三,阅读其中的英语释义,本身就是在强化英语思维习惯,有“一石二鸟”之效。
如果开始学英语由于词汇量小,用英-英词典有困难,那么当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应当断然舍弃英汉词典带来的那点“小方便”,尽快改用英-英词典,以利于把英语学得更扎实。
选用权威的英-英词典,能避免不准确的释义,学到很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婷儿当年用的,是由英国朗文出版公司(Longman Group UK Limited)出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最新修订版。这是一本不错的英-英词典。
“词不离句,背、用结合”,单词记得牢
学外语特别需要记忆牢固。探究记忆良方,说一千道一万也离不开两个字——重复。每个外语单词都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在词汇与含义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如果重复的方法科学有效,重复的次数就可能适当减少,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有人喜欢背课文后面的生词表,背单词卡片,或者干脆背整本的英语小词典。婷儿特别反对这种脱离语境背“死单词”的做法。这类方法至少有三个弊病:第一,由于它与脑子里已有记忆的联接程度最低,所以不仅耗时多,记忆效果也最差,忘起来很快。第二,这些生词背熟后,若是换个地方露面,往往会变成“似曾相识的陌生人”,不利于再认。第三,由于背的是“死单词”,也就不利于掌握每个单词在句子中活生生的用法,这就大大妨碍了英语口语、听力、写作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这种脱离语境背“死单词”的方法仅在“临时抱佛脚”时多少有点短期效果,不适合当成主要方法来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24
把重点内容抄在一张大纸上,贴在墙上,睡觉前,随时随地的看几眼,有助于加深印象。
第2个回答  2011-04-24
百度文库- -一堆复习资料
电联你的童鞋 去MC研究
度娘
找老湿
相似回答